是时中常侍赵忠、张让、夏恽、郭胜、段珪、宋典等皆封侯贵宠,上常言:“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由是宦官无所惮畏,并起第宅,拟则宫室。上尝欲登永安候台,宦官恐望见其居处,乃使中大人尚但谏曰:“天子不当登高,登高则百姓虚散。”上自是不敢复升台榭。及封谞、徐奉事发,上诘责诸常侍曰:“汝曹常言党人欲为不轨,皆令禁锢,或有伏诛者。今党人更为国用,汝曹反与张角通,为可斩未?”皆叩头曰:“此王甫、侯览所为也!”于是诸常侍人人求退,各自征还宗亲、子弟在州郡者。赵忠、夏恽等遂共谮吕强,云与党人共议朝廷,数读霍光传。强兄弟所在并皆贪秽。帝使中黄门持兵召强。强闻帝召,怒曰:“吾死,乱起矣!丈夫欲尽忠国家,岂能对狱吏乎!”遂自杀。忠、恽复谮曰:“强见召,未知所问而就外自屏,有奸明审。”遂收捕其宗亲,没入财产。侍中河内向栩上便宜,讥刺左右。张让诬栩与张角同心,欲为内应,收送黄门北寺狱,杀之。郎中中山张钧上书曰:“窃惟张角所以能兴兵作乱,万民所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亲、宾客典据州郡,辜榷财利,侵掠百姓,百姓之冤,无所告诉,故谋议不轨,聚为盗贼。宜斩十常侍,县头南郊,以谢百姓,遣使者布告天下,可不须师旅而大寇自消。”帝以钧章示诸常侍,皆免冠徒跣顿首,乞自致雒阳诏狱,并出家财以助军费。有诏,皆冠履视事如故。帝怒钧曰:“此真狂子也!十常侍固常有一人善者不!”御史承旨,遂诬奏钧学黄巾道,收掠,死狱中。
资治通鉴·卷五十八·汉纪五十
探究宦官赵忠、张让等人物及其政治影响
- 宦官赵忠与张让权力崛起
- 赵忠与张让在宦官集团中地位显赫
- 赵忠与张让通过封侯获得权势
- 赵忠与张让对朝政产生显著影响
- 宦官赵忠与张让贪腐行为
- 赵忠与张让贪墨行为被揭露
- 赵忠与张让利用职权进行贪污腐败
- 赵忠与张让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 赵忠与张让与张角勾结
- 赵忠与张让与张角勾结密谋叛乱
- 赵忠与张让为内应帮助张角起事
- 赵忠与张让最终被捕并处决
- 吕强兄弟被宦官诬陷
- 吕强兄弟因党人身份被宦官追捕
- 吕强兄弟遭遇不测命运
- 吕强兄弟的冤屈引发朝野关注
- 张钧上书反对十常侍
- 张钧提出针对十常侍之策
- 张钧呼吁斩十常侍以谢天下
- 张钧建议派遣使者布告天下
- 张钧被宦官诬陷与黄巾贼勾结
- 张钧因言论遭宦官诬陷
- 张钧被诬陷为黄巾贼同谋
- 张钧最终死于狱中
- 皇帝对张钧态度变化及处理结果
- 皇帝对张钧态度从怀疑到支持
- 皇帝对张钧的处理引起群臣讨论
- 皇帝对宦官的严厉惩罚彰显国家决心
- 张让诬陷郎中中山张钧
- 张让对张钧诬陷指控其参与黄巾起义
- 张让指控张钧与张角内外勾结
- 张钧被收捕并被剥夺财产
- 御史弹劾张钧学黄巾道
- 御史对张钧弹劾指责其传播邪说
- 弹劾导致张钧被捕入狱
- 御史的弹劾加剧了朝廷动荡
- 皇帝对张钧审判与最终判决
- 皇帝审理张钧案情并给予公正裁决
- 皇帝最终决定将张钧处死以示警示
- 皇帝的决定反映了朝廷对宦官势力的强硬立场
- 宦官与外戚争斗背景
- 宦官与外戚之间的权力斗争历史
- 宦官与外戚争斗对汉朝政治造成影响
- 宦官与外戚争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
- 宦官专权的历史反思与启示
- 回顾历史上宦官专权时期教训
- 吸取历史事件经验以避免重蹈覆辙
- 强调政府机构完善和监督机制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