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豪杰多欲起兵讨卓者,袁绍在勃海,冀州牧韩馥遣数部从事守之,不得动摇。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卓罪恶,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馥得移,请诸从事问曰:“今当助袁氏邪,助董氏邪?”治中从事刘子惠曰:“今兴兵为国,何谓袁、董!”馥有惭色。子惠复言:“兵者凶事,不可为首。今宜往视他州,有发动者,然后和之。冀州于他州不为弱也,他人功未有在冀州之右者也。”馥然之。馥乃作书与绍,道卓之恶,听其举兵。
孝献皇帝甲
孝灵皇帝下初平元年(庚午,公元一九零年)
春,正月,关东州郡皆起兵以讨董卓,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绍自号车骑将军,诸将皆板授官号。绍与河内太守王匡屯河内,冀州牧韩馥留鄴,给其军粮,豫州刺史孔伷屯颍川,兗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邈弟广陵太守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与曹操俱屯酸枣,后将军袁术屯鲁阳,众名数万。豪杰多归心袁绍者,鲍信独谓曹操曰:“夫略不世出,能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毙。君殆天之所启乎!”
翻译如下:
当时,许多英雄豪杰都想起兵讨伐董卓。袁绍在勃海郡,冀州牧韩馥派遣几位从事守卫他。东郡太守桥瑁假装是京师三公给各州郡发去书信,指责董卓的罪恶,说:“他被逼迫得无法自救,希望义军能解救国家灾难。”韩馥收到书信后,请各位从事询问:“现在该支持袁氏还是董氏?”治中从事刘子惠说:“现在发动战争是为了国家,怎么能说是支持袁氏或董氏!”韩馥听了之后感到很惭愧。刘子惠接着说:“用兵是凶险的事情,不能做首领。现在我们应当去其他州郡看看有没有人起兵响应。冀州在其他地方并不是最弱的,别人没有谁能超过冀州的功绩。”韩馥觉得有道理。韩馥于是写信给袁绍,陈述了董卓的罪恶,并表示支持他的行动。
孝灵皇帝下初平元年(庚午,公元一九零年)春,关东州郡都起兵讨伐董卓,推举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袁绍自称车骑将军,诸将都授予官职。袁绍与河内太守王匡屯兵于河内,冀州牧韩馥留在邺城,给他军队和粮食。豫州刺史孔伷屯守在颍川,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张邈的弟弟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与曹操一起屯兵酸枣,后将军袁术屯兵于鲁阳,众数万人。许多英雄豪杰都归心于袁绍,只有鲍信一个人对曹操说:“像您这样出类拔萃、能够拨乱反正的人,就是君啊。如果不是您这样的人,即使强大也必定灭亡。您大概是天意所安排的吧!”
解析:
- “是时”指的是“这个时候”。这是一句常见的古汉语表述方式,用来指代某个具体的时间点或者事件。
- “豪杰”指的是那些有才能、有抱负的人。在这里,他们都是想要起兵讨伐董卓的。
- “起兵讨卓”是指这些人发起了反对董卓的战争。董卓是中国东汉末年的著名军阀和权臣,因其专横跋扈而引起了广泛的民变。
- “袁绍在勃海”指的是袁绍当时驻扎在勃海郡。勃海郡在当时是中国东部的一个重要军事和政治中心,也是袁绍起兵的地方。
- “韩馥遣数部从事守之”是指冀州牧韩馥派遣一些从事官驻守勃海郡。这些从事官负责监督和保卫袁绍的行动,确保他不会做出危害地方稳定的行为。
- “不得动摇”表示袁绍的行动得到了韩馥的坚定支持,使得其他人不敢轻易挑战或动摇他的地位。
- “东郡太守桥瑁”是东汉末年的官员,他在这次事件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他假装是京师三公给各州郡发去书信,指责董卓的罪行,希望借助义军的力量来解救国家的危机。
- “陈卓罪恶”是指桥瑁向各个州郡传达了对董卓的谴责和指控。这种信息传递对于激发民众的反抗情绪是非常重要的。
- “冀州于他州不为弱也,他人功未有在冀州之右者也”表达了韩馥对冀州的看法。他认为冀州在他的领导下并不比其他州弱,而且他领导的功绩是无人可以超越的。这反映了他对冀州的信心和对自己能力的肯定。
- “今当助袁氏邪?助董氏邪?”这句话是在讨论袁绍和其他势力之间的关系。韩馥通过这个问题来考察其他诸侯的态度,以决定自己应该支持哪一方。
- “治中从事刘子惠”是指在议事会议上的一名官员。他的意见对会议的结果有着重要影响。
- “今兴兵为国”意味着当前的行动是国家的利益所在,而不是个人恩怨或派系斗争。这表明韩馥支持的是正义的事业,而不是单纯的个人利益。
- “安问袁!董?”这句话是韩馥向刘子惠提出的问题,表明他认为不应该关心袁绍和董之间的争端,而是应该集中精力解决国家的危机。
- “刘子惠复言”是指刘子惠再次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这个“复言”意味着他之前已经说过类似的话,但这次他再次强调了自己对正义事业的支持。
- “兵者凶事”意味着使用武力是一种危险的事情。这暗示了军事行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提醒人们要谨慎行事。
- “不可为首”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应该率先挑起战争。它强调了一种谨慎的态度,即在行动前应该充分评估形势并避免冒然行动。
- “今宜往视他州”意味着现在是时候去看看其他地区的情况了。这表明韩馥认为应该亲自了解其他州郡的情况,以便更好地制定政策和应对危机。
- “有发动者”指的是还有其他人在起兵反抗董卓。这可能是因为韩馥认为仅仅依赖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需要与其他势力合作来共同对抗董卓。
- “听其举兵”是指韩馥接受了袁绍的建议,允许他起兵进行反抗董卓的斗争。这意味着韩馥承认了袁绍的领导地位,并愿意给予支持。
- “绍自号车骑将军”指的是袁绍给自己加封了车骑将军的职位。这是一个高级的军事头衔,象征着他的权威和权力。
- “诸将皆授官”意味着其他将领都被赋予了相应的官职和职责。这显示了袁绍对军队的控制和管理。
-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学巨著,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的整个历史过程。司马光作为北宋时期的历史学家,他的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通过对这段历史的详细记载,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东汉末年的政治局势和社会风貌。
- 在分析这段历史时,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决策,还可以发现当时社会矛盾和斗争的激烈程度。同时,通过对事件的深入解读,我们也可以领悟到忠诚、勇气和智慧等品质的重要性。
译文:
- 当时的豪杰们都想起兵讨伐董卓。袁绍在勃海郡起兵,冀州牧韩馥派遣手下的从事官守护着袁绍的军队。东郡太守桥瑁伪装成京师三公的名义,向各州郡发送信件,指责董卓的罪行,并声称董卓已经让人民陷入困境,希望义师能够解除国家的危机。韩馥收到信件后,询问手下的从事官应如何回应。从事官们争论起来,最后由治理中的刘子惠发言:“现在发起战争是为了国家,怎么能说是支持袁氏或董氏呢?”韩馥听了之后感到羞愧。刘子惠继续说:“用兵是凶险的事情。现在我们应当前往其他州县看看是否有人响应我们的行动。冀州在其他地方并不是最弱的,其他州郡也没有谁能超过冀州的功绩。”韩馥觉得有道理。因此他给袁绍写信,告诉他可以起兵讨伐董卓。
赏析:
本段文字生动展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局面以及各地诸侯之间的争斗。通过对话和叙述的形式,揭示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复杂性和混乱局面。其中,韩馥的决策过程以及他对不同势力的态度体现了他的智慧和远见。而桥瑁等人的阴谋则揭示了当时社会黑暗的一面,以及人们对正义的追求。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重要的历史背景和细节,如董卓的暴政、各地诸侯的实力和影响力等,这些都为理解整个历史事件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