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以山东兵盛,欲迁都以避之,公卿皆不欲而莫敢言。卓表河南尹硃俊为太仆以为己副,使者召拜,俊辞,不肯受,因曰:“国家西迁,必孤天下之望,以成山东之衅,臣不知其可也。”使者曰:“召君受拜而君拒之,不问徙事而君陈之,何也?”俊曰:“副相国,非臣所堪也;迁都非计,事所急也。辞所不堪,言其所急,臣之宜也。”由是止不为副。
卓大会公卿议,曰:“高祖都关中,十有一世,光武宫雒阳,于今亦十一世矣。案《石包谶》,宜徙都长安,以应天人之意。”百官皆默然。司徒杨彪曰:“移都改制,天下大事,故盘庚迁亳,殷民胥怨。昔关中遭王莽残破,故光武更都雒邑,历年已久,百姓安乐。今无故捐宗庙,弃园陵,恐百姓惊动,必有糜沸之乱。《石包谶》,妖邪之书,岂可信用!”卓曰:“关中肥饶,故秦得并吞六国。且陇石材木自出,杜陵有武帝陶灶,并功营之,可使一朝而办。百姓何足与议!若有前却,我以大兵驱之,可令诣沧海。”彪曰:“天下动之至易,安之甚难,惟明公虑焉!”卓作色曰:“公欲沮国计邪!”太尉黄琬曰:“此国之大事,杨公之言得无可思?”卓不答。司空荀爽见卓意壮,恐害彪等,因从容言曰:“相国岂乐此邪!山东兵起,非一日可禁,故当迁以图之,此秦、汉之势也。”卓意小解。琬退,又为驳议。二月,乙亥,卓以灾异奏免琬、彪等,以光禄勋赵谦为太尉,太仆王允为司徒城门校尉伍琼、督军校尉周毖固谏迁都,卓大怒曰:“卓初入朝,二君劝用善士,故卓相从。而诸君到官,举兵相图,此二君卖卓,卓何用相负!”庚辰,收琼、毖,斩之。杨彪、黄琬恐惧,诣卓谢,卓亦悔杀琼、毖,乃复表彪、琬为光禄大夫。
《资治通鉴》·卷五十九 · 汉纪五十一
董卓欲迁都避山东兵,群臣不从。司徒杨彪反对迁都,指出迁徙非急务,百姓安乐为先。太尉黄琬认为此举是国之大事,应慎重考虑。司空荀爽力挺相国,认为迁都是秦、汉之势,可保江山稳定。最终,董卓采纳荀爽意见,改以洛阳为新都。此事彰显了董卓的专断与群臣的坚持,也反映了汉朝时期朝政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译文
董卓想要迁移都城以避开山东的兵力,但公卿们都不想迁移,也不敢明言。董卓任命河南尹朱俊为太仆,作为他的副手,但使者召唤他接受任命时,他辞谢不肯接受。朱俊说:“国家西迁,必定引起天下人的不满,成为产生山东叛乱的原因。我不知道我能否承担这个责任。”使者问:“召您接受任命而您却拒绝,不询问搬迁事宜而您却说出了它,这是为什么?”朱俊说:“担任副相国,不是臣子能够承担的;搬迁不是当前的急事,而是迫在眉睫的事。我辞谢我所不能胜任的职务,谈论我所急于解决的事情,这是我应该做的。”因此,他没有被任命为副相国。
董卓召集公卿议事,说:“高祖定都关中已经有十一个世纪,光武定都洛阳也有十一世。按照《石包谶》,应当迁徙都城到长安,来应合天意。”百官们默然无语。司徒杨彪说:“迁徙都城和改制是一项重大的事情,所以盘庚迁都亳邑,殷民就感到怨恨。过去关中遭到王莽的破坏,所以光武重新定都洛阳,经过了很多年,民众生活安定。现在无缘无故地放弃宗庙和陵墓,恐怕会引起百姓的惊恐,必定会有祸乱。《石包谶》是妖邪之书,怎能相信!”董卓说:“关中的肥沃富饶,所以秦能吞并六个国家。而且陇山的石材木材自然生长,杜陵有武帝时期的陶灶,我们可以一起建造,只需一天就能完成。百姓有什么资格和他们争论!如果有所犹豫,我将以大军驱赶他们,让他们前往沧海(今渤海)。”杨彪说:“天下动很容易,安定很难,希望您三思而后行!”董卓发怒说:“你想阻止我的国家计划吗!”太尉黄琬说:“这是国家的大事,杨公的话难道不值得深思吗?”董卓没有回答。司空荀爽见董卓情绪激昂,担心会伤害杨彪等人,于是从容地说:“相国难道喜欢这样做吗!山东兵起,不能立即禁止,所以我们应当迁移以图谋大业,这是秦、汉以来的趋势。”董卓的情绪稍微缓和一些。黄琬退出后,荀爽又上书进行驳议。二月乙亥日,董卓以灾异为由罢免了黄琬、杨彪等人的官职,任命光禄勋赵谦为太尉,太仆王允为司徒。城门校尉伍琼、督军校尉周毖坚决请求迁徙,董卓勃然大怒说:“董卓刚进入朝廷时,你们两位劝说我使用贤人,所以我听从了你们的劝谏。但现在各位到了职位,发动军队相互图谋,这二位卖主求荣,我何用辜负他们呢!”庚辰日,收捕了伍琼、周毖,斩首。杨彪、黄琬恐惧不安,去向董卓道歉,董卓也后悔杀了伍琼、周毖,于是又上表恢复杨彪、黄琬的官职。
赏析:
此文描绘了董卓为了逃避山东兵的侵扰而提议迁徙都城的情节。文中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群臣对迁都的不同观点和态度,以及董卓如何根据荀爽的意见做出决策。此外,文章还通过描写董卓的暴怒和悔意,展现了其政治手段的强硬和多变。整体来看,这篇历史文献既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动荡不安,也展示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抉择与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