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征京兆尹盖勋为议郎,时左将军皇甫嵩将兵三万屯扶风。勋密与嵩谋讨卓。会卓亦征嵩为城门校尉,嵩长史梁衍说嵩曰:“董卓寇掠京邑,废立从意,今征将军,大则危祸,小则困辱。今及卓在雒阳,天子来西,以将军之众迎接至尊,奉令讨逆,征兵群帅,袁氏逼其东,将军迫其西,此成禽也!”嵩不从,遂就征。勋以众弱不能独立,亦还京师。卓以勋为直骑校尉。河南尹硃俊为卓陈军事,卓折俊曰:“我百战百胜,决之于心,卿勿妄说,且污我刀!”盖勋曰:“昔武丁之明,犹求箴谏,况如卿者,而欲杜人之口乎!”卓乃谢之。
卓遣军至阳城,值民会于社下,悉就斩之,驾其车重,载其妇女,以头系车辕,歌呼还雒,云攻贼大获。卓焚烧其头,以妇女与甲兵为婢妾。
丁亥,车驾西迁。董卓收诸富室,以罪恶诛之,没入其财物,死者不可胜计。悉驱徙其馀民数百万口于长安。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卓自留屯毕圭苑中,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室屋荡尽,无复鸡犬。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宝。卓获山东兵,以猪膏涂布十馀匹,用缠其身,然后烧之,先从足起。
{注释: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该书编撰于宋神宗熙宁年间,共294卷,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梁天雄节二年(959),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1362年的历史。
译文:董卓征召京兆尹盖勋担任议郎,当时左将军皇甫嵩率领三万名士兵驻扎在扶风。盖勋暗中与皇甫嵩商议要讨伐董卓。此时,董卓也征召皇甫嵩为城门校尉,皇甫嵩的长史梁衍劝说皇甫嵩:“董卓掠夺京城,废立皇帝都是随心所欲,现在您被征召,大则危及国家,小则自身受辱。现在董卓在洛阳,天子来西边,以您的军队迎接皇上,奉命讨伐逆贼,征兵各路将领,袁氏逼迫东边,您被逼西边,这是擒获敌人。”皇甫嵩没有听从他的建议,于是去接受征召。盖勋因为自己的部队力量薄弱不能独自行动,也回到京师,董卓任命他为直骑校尉。河南尹朱俊向董卓陈述军事情况,董卓驳斥他说:“我百战百胜,决心由心决定,你不要乱说,否则玷污我的刀!”盖勋回答说:“从前武丁很明智,还要求得忠臣的建议,何况像你这样有能力的,却想要阻止别人的嘴巴?”董卓于是感谢他。
赏析:这段文字描述了董卓征召皇甫嵩和盖勋,以及他们之间的辩论。盖勋通过梁衍的建议劝说皇甫嵩不要前往洛阳,但皇甫嵩最终还是接受了征召。盖勋后来因为自己部队的力量薄弱而回到京师。董卓任命盖勋为直骑校尉,朱俊向董卓陈述军事情况时遭到了董卓的驳斥。整个事件展示了董卓的专横和独裁统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