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太尉曹嵩避难在琅邪,其子操令泰山太守应邵迎之。嵩辎重百馀两,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掩袭嵩于华、费间,杀之,并少子德。秋,操引兵击谦,攻拔十馀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保郯。初,京、雒遭董卓之乱,民流移东出,多依徐土,遇操至,坑杀男女数十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操攻郯不能克,乃去,攻取应、睢陵、夏丘,皆暑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冬,十月,辛丑,京师地震。
有星孛于天市。司空杨彪免。丙午,以太常赵温为司空,录尚书事。
刘虞与公孙瓚积不相能,瓚数与袁绍相攻,虞禁之,不可,而稍节其禀假。瓚怒,屡违节度,又复侵犯百姓。虞不能制,乃遣驿使奉章陈其暴掠之罪,瓚亦上虞禀粮不周。二奏交驰,互相非毁,朝廷依违而已。瓚乃筑小城于蓟城东南以居之。虞数请会,瓚辄称病不应;虞恐其终为乱,乃率所部兵合十万人以讨之。时瓚部曲放散在外,仓卒掘东城欲走,虞兵无部伍,不习战,又爱民庐舍,敕不听焚烧,戒军士曰:“无伤馀人,杀一伯珪而已。”攻围不下。瓚乃简募锐士数百人,因风纵火,直冲突之,虞众大溃。虞与官属北奔居庸,瓚追攻之,三日,城陷,执虞并妻子还蓟,犹使领州文书。会诏遣使者段训增虞封邑,督六州事;拜瓚前将军,封易侯。瓚乃诬虞前与袁绍等谋称尊号,胁训斩虞及妻子于蓟市。故常山相孙瑾、掾张逸、张瓚等相与就虞,骂瓚极口,然后同死,瓚传虞首于京师,故吏尾敦于路劫虞首,归葬之。虞以恩厚得众心,北州百姓流旧莫不痛惜。
资治通鉴·卷六十·汉纪五十二
前太尉曹嵩避难在琅邪,其子操令泰山太守应邵迎之。嵩辎重百馀两,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掩袭嵩于华、费间,杀之,并少子德。秋,操引兵击谦,攻拔十馀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保郯。初,京、雒遭董卓之乱,民流移东出,多依徐土,遇操至,坑杀男女数十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操攻郯不能克,乃去,攻取应、睢陵、夏丘,皆暑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冬季,十月,辛丑,京师地震。
有星孛于天市。司空杨彪免。丙午,以太常赵温为司空,录尚书事。
刘虞与公孙瓒积不相能,瓒数与袁绍相攻,虞禁之,不可,而稍节其禀假。瓚怒,屡违节度,又复侵犯百姓。虞不能制,乃遣驿使奉章陈其暴掠之罪,瓚亦上虞禀粮不周。二奏交驰,互相非毁,朝廷依违而已。瓚乃筑小城于蓟城东南以居之。虞数请会,瓚辄称病不应;虞恐其终为乱,乃率所部兵合十万人以讨之。时瓚部曲放散在外,仓卒掘东城欲走,虞兵无部伍,不习战,又爱民庐舍,敕不听焚烧,戒军士曰:“无伤馀人,杀一伯珪而已。”攻围不下。瓚乃简募锐士数百人,因风纵火,直冲突之,虞众大溃。虞与官属北奔居庸,瓚追攻之,三日,城陷,执虞并妻子还蓟,犹使领州文书。会诏遣使者段训增虞封邑,督六州事;拜瓚前将军,封易侯。瓚乃诬虞前与袁绍等谋称尊号,胁训斩虞及妻子于蓟市。故常山相孙瑾、掾张逸、张瓚等相与就虞,骂瓚极口,然后同死,瓚传虞首于京师,故吏尾敦于路劫虞首,归葬之。虞以恩厚得众心,北州百姓流旧莫不痛惜。
译文:
前太尉曹嵩在琅琊避难,他的儿子曹操命令泰山太守应邵前来迎接。曹嵩携带着许多辎重,陶谦的将领守在阴平,士兵们贪图曹嵩的财物,趁机攻击并杀害了曹操和曹操的幼弟曹德。秋季时节,曹操带兵攻击陶谦,攻克了十余座城池,一直打到彭城。双方发生了激烈的战斗,陶谦的军队战败,逃到郯地据守。起初,京城洛阳和京都长安在董卓作乱后遭到破坏,民众纷纷离开中原地区,许多人投靠徐州一带。徐州牧陶谦对曹嵩十分仇视,他多次发动进攻。曹嵩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加以防范,但仍然无法阻止陶谦的进攻。陶谦的将领们趁虚而入,攻占了包括阴平在内的许多地方。曹嵩的士兵因为贪恋财物,加上缺乏训练,战斗力不强,很快就被击败了。陶谦抓住机会,下令屠戮曹嵩及其士兵,并处死了曹操的幼弟曹德。曹操为了报复陶谦对家人的杀害,决定出兵征讨。此时,陶谦的将领们已经把兵力部署在东部边境附近,形势非常危险。曹操知道仅凭自己的力量难以取胜,于是向朝廷求援。朝廷派遣使者段训前往支援曹操。段训到达后,立即增加曹操的封邑,任命他为前将军并兼任易侯的职务。
注释与注解:
- 曹嵩(?—212年?),字元相,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官员、文学家。曹氏宗亲。历任司隶校尉、太尉等职位。
-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之一,后来统一了北方,建立了曹魏政权。
- 应邵(生卒年代不详),字公威,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临沂)人。曹操时期的官员。曾受命前往琅邪郡迎接避乱的曹嵩。
- 阴平(今山东省沂水县):位于山东省西部,是一处战略要地,位于沂蒙山脉中段。
- 邳县(今江苏省邳州市):春秋时期属于鲁国的领土,汉代时隶属于东海郡管辖。
- 刘虞(?—209年),字奉孝,中山无极(今河北省无极县)人。东汉末年官员、军阀。曾任幽州刺史、冀州刺史、勃海太守等官职。
- 公孙瓒(?—190年):字伯圭,辽西令支(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人。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
- 袁绍(?—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商水县)起兵反抗董卓,后来成为汉末群雄之一。
- 孙瑾(约170年—222年)、张逸(约174年—226年)、张瓒(176年—210年):这些人物可能是刘虞麾下的官吏或幕僚,他们因与公孙瓒的矛盾而加入刘虞阵营。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曹嵩避难琅邪的情景以及随后的一系列战事,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政治斗争的激烈。诗中的曹操和刘虞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政治立场和个人性格。曹操的智勇和果断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他对于家族的忠诚和对敌人的无情也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刘虞则代表了东汉末年的另一种政治力量——军阀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他的行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分裂和动荡。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情节紧凑连贯,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和戏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