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在雍丘,曹操围之急,韩曰:“惟臧洪当来救吾。”众曰:“袁、曹方睦,洪为袁所表用,必不败好以招祸。”超曰:“子源天下义士,终不背本;但恐见制强力,不相及耳。”洪时为东郡太守,徒跣号泣,从绍请兵,将赴其难,绍不与;请自率所领以行,亦不许。雍丘遂溃,张超自杀,操夷其三族。洪由是怨绍,绝不与通。绍兴兵围之,历年不下。绍令洪邑人陈琳以书喻之,洪复书曰:“仆小人也,本乏志用;中因行役,蒙主人倾盖,恩深分厚,遂窃大州,宁乐今日自还接刃乎!当受任之初,自谓究竟大事,共尊王室。岂悟本州被侵,郡将遘厄,请师见拒,辞行被拘,使洪故君遂至沦灭,区区微节,无所获申,岂得复全交友之道,重亏忠孝之名乎!斯所以忍悲挥戈,收泪告绝。行矣孔璋,足下徼利于境外,臧洪投命于君亲;吾子托身于盟主,臧洪策名于长安;子谓余身死而名灭,仆亦笑子生而无闻焉!”绍见洪书,知无降意,增兵急攻。城中粮谷已尽,外无强救,洪自度必不免,呼将吏士民谓曰:“袁氏无道,所图不轨,且不救洪郡将,洪于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皆垂泣曰:“明府与袁氏本无怨隙,今为本朝郡将之故,自致残困;吏民何忍当舍明府去也!”初尚掘鼠煮筋角,后无可复食者。主簿启内厨米三升,请稍以为饘粥,洪叹曰:“何能独甘此邪!”使作薄糜,遍班士众,又杀其爱妾以食将士。将士咸流涕,无能仰视者。男女七八千人,相枕而死,莫有离叛者。城陷,生执洪。绍大会诸将见洪,谓曰:“臧洪,何相负若此!今日服未?”洪据地瞋目曰:“诸袁事洪,四世五公,可谓受恩。今王室衰弱,无扶翼之意,欲因际会,希冀非望,多杀忠良以立奸威。洪亲见呼张陈留为兄,则洪府君亦宜为弟,同共戮力,为国除害,奈何拥众观人屠灭!惜洪力劣,不能推刃为天下报仇,何谓服乎!”绍本爱洪,意欲令屈服,原之;见洪辞切,知终不为己用,乃杀之。洪邑人陈容少亲慕洪,时在绍坐,起谓绍曰:“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先诛忠义,岂合天意!臧洪发举为郡将,奈何杀之!。绍惭,使人牵出,谓曰:“汝非臧洪俦,空复尔为!”容顾曰:“仁义岂有常,蹈之则君子,背之则小人。今日宁与臧洪同日而死,不与将军同日而生也!”遂复见杀。在坐无不叹息,窃相谓曰:“如何一日杀二烈士!”

《资治通鉴·卷六十一》中的“臧洪”事件,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历史片段,其中涉及了政治权谋、个人信念和道德抉择等多重复杂因素。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详细解析:

  1. 事件背景:张超在雍丘被曹操围困,他请求臧洪前来救援,然而臧洪认为袁氏与曹氏关系良好,不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引来大祸。同时,臧洪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袁绍的不满,他认为袁绍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

  2. 臧洪的性格特点:臧洪是一位义士,他对于国家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经在陈留太守任上,赤脚号哭向袁绍求援,希望能够解救张超的困境。然而,他的这种坚持和勇敢最终没有得到袁绍的支持,反而遭到了袁绍的猜忌和疏远。

  3. 臧洪与袁绍的关系:臧洪与袁绍之间的关系充满了复杂的情感纠葛。臧洪曾经是袁绍的部将,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他们之间的信任破裂了。袁绍对臧洪的行为感到不满,并在之后将他处死,这无疑是对臧洪忠诚的一种背叛。

  4. 曹操的态度:虽然曹操最初试图通过荀彧、程昱等人去攻打陶谦,但最终却因为袁绍的态度而改变计划,转而攻击吕布,这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谨慎和圆滑。

  5. 臧洪的忠诚与牺牲:在面对曹操的威胁和逼迫时,臧洪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愿意背叛自己的朋友和亲人。他的这种行为体现了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责任感。

  6. 曹操对臧洪的处置:尽管曹操曾试图赦免臧洪,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将其处决。这表明在那个时代,个人的信仰和政治利益之间往往存在冲突,而忠诚与妥协往往难以兼得。

臧洪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英雄事迹,它更是对那个时代政治斗争和人性抉择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分析和理解,人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人物性格的多维度特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