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七月,立皇子冯为南阳王;壬午,冯薨。
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操应袁绍,绍遣刘备将兵助辟,郡县多应之。绍遣使拜阳安都尉李通为征南将军,刘表亦阴招之,通皆拒焉。或劝通从绍,通按剑叱之曰:“曹公明哲,必定天下;绍虽强盛,终为之虏耳。吾以死不贰。”即斩绍使,送印绶诣操。通急录户调,朗陵长赵俨见通曰:“方今诸郡并叛,独阳安怀附,复趣收其绵绢,小人乐乱,无乃不可乎?”通曰:“公与袁绍相持甚急,左右郡县背叛乃尔,若绵绢不调送,观听者必谓我顾望,有所须待也。”俨曰:“诚亦如君虑,然当权其轻重。小缓调,当为君释此患。”乃书与荀彧曰:“今阳安郡百姓困穷,邻城并叛,易用倾荡,乃一方安危之机也。且此郡人执守忠节,在险不贰,以为国家宜垂慰抚。而更急敛绵绢,何以劝善!”彧即白操,悉以绵绢还民,上下欢喜,郡内遂安。通击群贼瞿恭等,皆破之。遂定淮、汝之地。时操制新科,下州郡,颇增严峻,而调绵绢方急。长广太守何夔言于操曰:“先王辨九服之赋以殊远近,制三典之刑以平治乱。愚以为此郡宜依远域新邦之典,其民间小事,使长吏临时随宜,上不背正法,下以顺百姓之心。比及三年,民安其业,然后乃可齐之以法也。”操从之。

平定叛乱,稳定边疆

秋七月,东汉末年,天下纷乱之际,汝南黄巾军首领刘辟率众背叛曹操,响应袁绍的号召,欲在南阳一带掀起一场浩大的叛乱。此时曹操虽强盛一时,但面临内外压力,其势力正逐渐衰退。然而,阳安郡太守李通却以坚毅之姿,面对这场危机,他坚守忠诚与信念,誓死不二。

阳安郡虽然孤立无援,但李通凭借一腔热血和智慧策略,巧妙应对袁绍派出的使者。他不仅拒绝了袁绍派来的使者所送印绶,反而急召各县官吏调集兵力,迅速稳定了局面。此举赢得了民心,为朝廷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南阳王刘瞧因叛逆被立为皇储。他的即位引起了极大的动荡,各地纷纷响应,形势愈发危险。李通得知这一消息后,毅然决定挺身而出,前往迎战。他率领精兵猛将,一路追击,最终成功平定叛乱,保护了皇储的安全。

此役过后,阳安郡再次恢复了安宁。李通的智谋和果断赢得了朝野一致的称赞,他的名字也由此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同那秋日里的一缕暖阳,照亮了乱世中的人心,展现了一个官员在乱世中坚定信仰、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他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忠诚与智慧的力量,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