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操壮关羽之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使张辽以其情问之,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耳。”辽以羽言报操,操义之,及羽杀颜良,操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刘备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操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操还军官渡,阎柔遣使诣操,操以柔为乌桓校尉。鲜于辅身见操于官渡,操以辅为右度辽将军,还镇幽土。
广陵太守陈登治射阳,孙策西击黄祖,登诱严白虎馀党,图为后害,策还击登,军到丹徒,须待运粮。初,策杀吴郡太守许贡,贡奴客潜民间,欲为贡报仇。策性好猎,数出驱驰,所乘马精骏,从骑绝不能及,卒遇贡客三人,射策中颊,后骑寻至,皆刺杀之。策创甚,召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丙年,策卒,时年二十六。权悲号,未视事,张昭曰:“孝廉,此宁哭时邪!”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昭率僚属,上表朝廷,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周瑜自巴丘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张昭共掌众事。时策虽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江、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流寓之士,皆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而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遂委心而服事焉。

资治通鉴·卷六十三·汉纪五十五

建安四年春,黑山贼帅张燕与公孙续率兵十万,分三路援救公孙瓒。张燕的援军还未到,公孙瓒秘密派使者送信给公孙续,让他率五千铁骑到北方低洼地区埋伏,点火作为信号,公孙瓒打算自己出城夹击袁绍围城部队。

译文:
初,操关羽之壮也,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以张辽之问,知羽必死矣。操遂使张辽以万人围之于襄樊,又以数万众屯于淮浦,此诚用奇之大者也。且夫孙权虽为汉贼,然待备如兄,义深矣。夫备既属吴,权当还卫其本乡,今乃背盟而攻之,权将安归?权虽克关,是弃公安之余民而欲窥取江东,是变事也,非策也。且夫备与权相持日久,势均力敌,有急不相救,缓不及救,此恩之所必报者也。

赏析:
在这段文字中,曹操对孙权的疑虑和不信任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担心孙权背弃盟约,转而攻击刘备,这种担忧并非没有根据。曹操深知孙权的忠诚程度,但同时也意识到孙权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改变立场。因此,曹操采取了谨慎的态度,通过派遣张辽等人进行监视和威胁来确保孙权不会背叛。这种策略既体现了曹操的谨慎和精明,也揭示了三国时期政治局势的复杂性和变幻莫测。此外,曹操还提到了孙权与刘备之间的联盟关系,以及孙权可能采取的行动。他认为,如果孙权背弃盟约,转而攻击刘备,那么刘备将面临孤立无援的境地。然而,他也承认孙权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并未放弃对江东地区的控制。这表明曹操对于孙权的野心和行动仍然保持警惕。

总的来说,曹操在处理与孙权的关系时展现出了高度的警惕性和战略眼光。他通过对孙权行为的观察和分析,制定了相应的对策,以确保自己的利益和地位。同时,这段文字也反映了三国时期政治局势的复杂性和变幻莫测,提醒我们在分析历史事件时需要考虑到各方势力之间的互动和博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