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子韶,年十七,收河馀众屯京城。权引军发吴,夜至京城下营,试攻惊之;兵皆乘城,传檄备警,欢声动地,颇射外人。权使晓谕,乃止。明日见韶,拜承列校尉,统河部曲。
孝献皇帝己建安十年(乙酉,公元二零五年)
春,正月,曹操攻南皮,袁谭出战,士卒多死。操欲缓之,议郎曹纯曰:“今县师深入,难以持久,若进不能克,退必丧威。”乃自执桴鼓以率攻者,遂克之。谭出走,追斩之。李孚自称冀州主簿,求见操曰:“今城中弱强相陵,人心扰乱,以为宜令新降为内所识信者宣传明教。”操即使孚往入城,告谕吏民,使各安故业,不得相侵,城中乃安。操于是斩郭图等及其妻子。袁谭使王修运粮于乐安,闻谭急,将所领兵往赴之,至高密,闻谭死,下马号哭曰:“无君焉归!”遂谐曹操,乞收葬谭尸,操许之,复使修还乐安,督军粮。谭所部诸城皆服,唯乐安太守管统不下。操命修取统首,修以统亡国忠臣,解其缚,使诣操,操悦而赦之,辟修为司空掾。
翻译:
资治通鉴 · 卷六十四 · 汉纪五十六
河子韶,年十七,收集黄河余众,修缮治理京城县,建立楼船,修理军械,以此防备敌人。孙权听说丹杨作乱,从椒丘回军,路过平定丹杨,率领军队返回吴郡。
译文:
河子韶,十七岁的时候,收集黄河的剩余力量,修缮治理京城县,建造了战船,修理了武器和盾牌来防备敌人。孙权听到丹杨叛乱的消息,从椒丘回师,经过平定丹杨,率领军队回到吴郡。夜晚抵达京城下营扎寨,试探性地发起攻击让城中惊慌失措,士兵们全都爬上城墙,传递檄文准备警戒,欢呼声震动大地,甚至有射击外人的声音。孙权派人晓谕,叛乱才停止。第二天,孙权接见了韶,任命他为承列校尉,统领黄河部的部队。
注释:
- 资治通鉴:这是一部中国古代的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战国到北宋末年的历史事件。
- 汉纪五十六:指的是《资治通鉴》中的一个章节,专门记载东汉时期的史事。
- 河子韶:即孙韶,是东汉时期一个年轻的将领,因在战争中表现出色而受到重用。
- 收河馀众:收集黄河的残余势力,即收复黄河下游的残余力量。
- 缮治京城:修缮治理京城县的军事设施。
- 起楼橹:建造高楼和战船,用以防御敌人的进攻。
- 备警:防备敌人的入侵。
- 权使晓谕:孙权派人进行解释和劝导。
- 拜承列校尉:孙韶被任命为承列校尉,这是一个中级官职。
- 统河部曲:统领黄河的部队。
- 操使孚往入城:曹操派遣李孚进入城内传达命令。
- 令新降为内所识信者宣明教:让那些新投降的人成为内部人所认识、信任的人,向他们宣传和明确教令。
- 操于是斩郭图等及其妻子:曹操因此下令斩杀郭图等人以及他们的家人。
- 袁谭出走,追斩之:袁谭逃亡后被追上斩杀。
- 修求见操曰:李孚自称冀州主簿,请求见到曹操说:“现在城中强弱相斗,人心动荡不安,我认为应该让那些刚刚归降的人能够被内部人所识别并信任,然后向他们宣扬教令。”曹操因此派遣李孚进入城中传达命令。
- 告谕吏民,使各安故业:告诉并鼓励官吏百姓,让他们各自安心从事自己的职业。
- 遂谐曹操,乞收葬谭尸:于是李孚与曹操商议,希望曹操能批准将袁谭的尸体收回埋葬。
- 操许之,复使修还乐安:曹操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再次派李孚返回乐安,负责督理粮草。
- 修得其死:李孚最终得到了朝廷的宽恕。
- 辟修为司空掾:后来曹操征召李孚为司空掾。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孙韶在东汉末年的政治斗争中的成长历程。孙韶作为一员年轻的将领,他在乱世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他不仅成功地收拾了黄河的余众,更通过巧妙的策略使得京城得以安宁。诗中描述了孙韶如何通过夜袭的方式让敌军惊慌失措,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机智;同时,他也善于安抚民心,通过传檄文来稳定局势。
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局势和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孙韶在处理政务时表现出了高度的智慧,他能够准确把握形势,制定出正确的策略。而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他也能够做到既严格又宽厚,赢得了众人的信任和尊敬。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通过对事件的描写,展现了孙韶从一个少年将领成长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过程。诗中充满了历史的气息,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那个时代的深刻理解和感慨。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东汉末年的政治风云和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