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亮以苏峻在历阳,终为祸乱,欲下诏征之,访于司徒导。导曰:“峻猜险,必不奉诏,不若且苞容之。”亮言于朝曰:“峻狼子野心,终必为乱。今日征之,纵不顺命,为祸犹浅;若复经年,不可复制,犹七国之于汉也。”朝臣无敢难者,独光禄大夫卞壸争之曰:“峻拥强兵,逼近京邑,路不终朝。一旦有变,易为蹉跌,宜深思之!”亮不从。壸知必败,与温峤书曰:“元规召峻意定,此国之大事。峻已出狂意,而召之,是更速其祸也,必纵毒蠚以向朝廷。朝廷威虽盛,不知果可擒不;王公亦同此情。吾与之争甚恳切,不能如之何。本出足下以为外援,而今更恨足下在外,不得相与共谏止之,或当相从耳。”峤亦累书止亮。举朝以为不可,亮皆不听。
峻闻之,遣司马何仍诣亮曰:“讨贼外任,远近惟命,至于内辅,实非所堪。”亮不许,召北中郎将郭默为后将军、领屯骑校尉,司徒右长史庾冰为吴国内史,皆将兵以备峻。冰,亮之弟也。于是下优诏,征峻为大司农,加散骑常侍,位特进,以弟逸代领部曲。峻上表曰:“昔明皇帝亲执臣手,使臣北讨胡寇。今中原未靖,臣何敢即安!乞补青州界一荒郡,以展鹰犬之用。”复不许。峻严装将赴召,犹豫未决。参军任让谓峻曰:“将军求处荒郡而不见许,事势如此,恐无生路,不如勒兵自守。”阜陵令匡术亦劝峻反,峻遂不应命。
《资治通鉴·卷九十三·晋纪十五》是一本记录历史事件的书籍,由北宋的司马光主编。书中详细记载了晋朝时期的一系列政治、军事事件,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历史背景。以下是对该书的相关介绍:
- 作者简介:
- 司马光(1019年11月20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东原,晚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在文化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他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编年体史书之一。
- 原文内容:
-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根据已往的历史资料编纂而成的一部大型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全书按年代顺序编排,涵盖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之间的历史,共计1362年的历史事件。
- 书中详细记录了晋朝时期的一些重大事件,如王敦诬陷周嵩和周莛谋反、王敦进攻会稽、王敦进兵袭会稽等。
- 这些记录不仅展示了当时的政治斗争,也反映了晋朝社会的一些特点,如地方割据、宦官专权、外族入侵等。通过这些事件,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历史的变迁过程。
- 译文注释:
- 译文是指将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司马光的翻译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同时保持语言的流畅性和可读性。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古文,他会进行注解,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 注释是对古文中的关键词汇、概念或典故的解释。这些注释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文意,同时也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 赏析:
- 《资治通鉴》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其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了历史事实,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窗口。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历史发展的脉络。
- 同时,司马光的文笔优美,语言简练,使得这部史书成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他的笔触中流露出对历史人物的同情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使得这部史书不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篇篇精彩的散文。
《资治通鉴·卷九十三·晋纪十五》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古籍,它不仅记录了晋朝时期的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社会情况。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学习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色,进一步认识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同时,司马光的文笔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借鉴优秀文化遗产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