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十一月,后赵王勒欲自将救洛阳,僚佐程遐等固谏曰:“刘曜悬军千里,势不支久。大王不宜亲动,动无万全。”勒大怒,按剑叱遐等出。乃赦徐光,召而谓之曰:“刘曜乘一战之胜,围守洛阳,庸人之情皆谓其锋不可当。曜带甲十万,攻一城而百日不克,帅老卒怠,以我初锐击之,可一战而擒也。若洛阳不守,曜必送死冀州,自河已北,席卷而来,吾事去矣。程遐等不欲吾行,卿以为何如?”对曰:“刘曜乘高候之势,不能进临襄国,更守金墉,此其无能为可知也。以大王威略临之,彼必望旗奔败。平定天下,在今一举,不可失也。”勒笑曰:“光言是也。”乃使内外戒严,有谏者斩。命石堪、石聪及豫州刺史桃豹等各统见众会荥阳;中山公虎进据石门,勒自统步骑四万趣金墉,济自大堨。勒谓徐光曰:“曜盛兵成皋关,上策也;阻洛水,其次也;坐守洛阳,此成擒耳。”十二月,乙亥,后赵诸军集于成皋,步卒六万,骑二万七千。勒见赵无守兵,大喜,举手指天,复加额,曰:“天也!”卷甲衔枚,诡道兼行,出于巩、訾之间。

《资治通鉴》卷九十四·晋纪十六

冬十一月后赵王勒欲救洛阳未果

  1. 冬季,十一月,后赵王石勒想要亲自率军前往洛阳进行救援。他的僚佐程遐等人坚决反对,认为刘曜的军队远道而来,士气不振,而且他们已经围困了洛阳多日,难以持久。石勒听闻大怒,命令手下按剑叱斥程遐等人退出。随后,石勒赦免了徐光,召见他并对他说:“刘曜凭借一战之胜利势,却围守洛阳,普通人都认为他们的攻势不可抵挡。刘曜带着十万大军围攻一座城池,竟然百日攻不下,老卒们也因疲惫不堪,而我们初战之时的锐气正能一击即中,可以一战擒获他。如果洛阳不守,刘曜必会送命至冀州,自河以北将席卷而来,我们的大事就此败局。”程遐等担心石勒亲征,但石勒却说:“他们无能为可知。”于是下令内外戒严,若有谏者斩首。石勒又命石堪、石聪及豫州刺史桃豹等各统见众会荥阳;中山公虎进据石门。石勒自己则统率步骑四万前往金墉。他对徐光说:“刘曜在成皋集结重兵,这是上策;在洛水受阻,是其次;若坐守洛阳,则是易擒之贼。”十二月乙亥,后赵诸军集结于成皋,步卒六万,骑二万七千。石勒见赵无守兵,大喜,举手指天,复加额曰:“天也!”随即整装出发,出巩訾之间,诡道兼行。
  2. 后赵王勒与诸将商议救援计划:
  • 后赵王勒面对刘曜的强盛之势决定采取不同的策略,他认为直接进攻洛阳并非最优选择因为洛阳被围困多日已难以支撑,所以选择了更稳妥的战略。
  • 他打算让石堪率领一部分军队从东路攻击洛阳以牵制敌军,而他自己则亲自带队向西直取金墉,以期一举拿下洛阳。
  1. 刘曜面对后赵军的攻势:
  • 刘曜虽然拥有强大的兵力和高傲的士气,但在面对后赵的强大压力下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 由于他长期围攻洛阳,使得部队疲劳不堪,士气低落,且他本人也感到无力回天。
  1. 后赵王勒对徐光的信任:
  • 尽管石勒对刘曜的局势有所担忧,但他还是选择相信徐光的策略。
  • 徐光提出的策略不仅考虑到了形势的复杂性,同时也展示了一种务实的态度,这让石勒感到满意。
  1. 石堪与石聪的军事行动:
  • 石堪和石聪分别率领部分军队负责西进和东进的主攻方向,这一行动显示出石勒对于各个方向都进行了周密的部署。
  • 这种分兵制不仅是为了分散敌人的兵力,也是为了确保每一路都能取得关键性的突破。
  1. 徐光的策略分析及执行:
  • 徐光在分析了当前的形势之后,提出先稳固内部再出击的建议。这显示了他的深思熟虑和对局势敏锐的洞察力。
  • 他的建议得到了石勒的认可,这也反映了在关键时刻信任专家意见的重要性。
  1. 中山公虎的防守策略:
  • 中山公虎占据石门作为防御前线,这显示了他对于当前战略位置的理解和掌控。
  • 他的坚守不仅保证了自身的安全,也为后续的行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 后赵军队的整体动员:
  • 整个后赵军队被动员起来,准备对洛阳发起总攻,这不仅体现了石勒的决心,也展现了军事力量的整合和统一指挥的重要性。
  • 这种动员也预示着这场战役可能会成为决定性的战斗,关系到双方的命运。
  1. 石勒的军事决策及其意义:
  • 石勒的决定不仅是基于当时的军事态势,更是对未来的一种布局。
  • 这种前瞻性的决策有助于避免被动局面的发生,同时确保了战争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1. 后赵军队的胜利与影响:
  • 经过艰苦努力,后赵军队取得了胜利,这不仅巩固了石勒的权威,也为晋朝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启示。
  • 这场战役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的胜利,更是对国家治理能力的一次检验,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