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温峤之讨苏峻也,移檄征、镇,使各引兵入援。湘州刺史益阳侯卞敦拥兵不赴,又不给军粮,遣督护将数百人随大军而已,朝野莫不怪叹。及峻平,陶侃奏敦阻军,顾望不赴国难,请槛车收付廷尉。王导以丧乱之后,宜加宽宥,转敦安南将军、广州刺史;病不赴,征为光禄大夫、领少府。敦忧愧而卒,追赠本官,加散骑常侍,谥曰敬。
臣光曰:“庾亮以外戚辅政,首发祸机,国破君危,窜身苟免;卞敦位列方镇,兵粮俱足,朝廷颠覆,坐观胜负。人臣之罪,孰大于此!既不能明正典刑,又以宠禄报之,晋室无政,亦可知矣。任是责者,岂非王导乎!
徙高密王纮为彭城王。纮,雄之弟也。
夏,四月,乙未,始安忠武公温峤卒,葬于豫章。朝廷欲为之造大墓于元、明二帝陵之北,太尉侃上表曰:“峤忠诚著于圣世,勋义感于人神。使亡而有知,岂乐今日劳费之事!愿陛下慈恩,停其移葬。”诏从之。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九十四 · 晋纪十六
译文:陶侃和温峤讨伐苏峻的时候,他们向各地的镇守官员发布檄文,命令他们率领自己的军队前来援救。湘州刺史益阳侯卞敦拥有强大的兵力却不来援救国家,甚至还没有提供军粮,只是派遣督护带领几百人跟随大军而已。这让朝廷内外都感到十分震惊。当苏峻被平定后,陶侃上奏朝廷,指责卞敦阻挠军队前进、不为国家赴难,请求将卞敦收监入狱并交付廷尉处理。然而王导认为在战乱之后应该宽容宽恕他,于是将卞敦转任为安南将军、广州刺史。卞敦最终因病去世,朝廷追赠他的官职,加授他为散骑常侍,谥号为敬。
注释:
-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由北宋司马光主编。
- “移檄征、镇”是指陶侃和温峤向各地的镇守官员发布檄文,要求他们派兵前来支援。
- “使亡而有知,岂乐今日劳费之事”反映了卞敦对于自己不出兵的态度,他认为如果自己已经死亡,那么即使现在国家需要帮助也与他无关。
- “朝廷欲为之造大墓于元、明二帝陵之北”指的是为了纪念苏峻之死,朝廷打算在大墓中为他建造坟墓,而这个计划遭到了太尉陶侃的反对。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描绘了陶侃和温峤在平定苏峻之乱后的一段经历。陶侃和温峤作为晋国的重要将领,他们在平定苏峻叛乱时发挥了关键作用。其中,湘州刺史益阳侯卞敦的行为尤为引人关注。尽管他拥有强大的兵力,但在国家危难之际却选择袖手旁观,既不发兵也不供粮,只是派遣督护带几个人跟随大军。这样的行为不仅令人失望,也引起了朝野上下的广泛议论。
在平定叛乱后,陶侃上奏朝廷对卞敦进行了严厉的指责和惩罚。然而,王导则认为在战乱之后应当宽容对待卞敦,因此将他调任为安南将军、广州刺史。然而,卞敦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原谅,他因疾病而去世。朝廷追赠其官职,并给予其散骑常侍的身份。
这段历史事件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同时也揭示了人们在面对国难时的不同态度和行为选择。卞敦的行为虽然令人遗憾,但也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一种表现。通过这段故事,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心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