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主闵攻围襄国百馀日,赵主祗危急,乃去皇帝之号,称赵王;遣太尉张举乞师于燕,许送传国玺,中军将军张春乞师于姚弋仲。弋仲遣其子襄帅骑二万八千救赵,诫之曰:“冉闵弃仁背义,屠灭石氏。我受人厚遇,当为复仇,老病不能自行;汝才十倍于闵,若不枭擒以来,不必复见我也!”弋仲亦遣使告于燕,燕主俊遣御难将军悦绾将兵三万往会之。
冉闵闻俊欲救赵,遣大司马从事中郎广宁常炜使于燕。俊使封裕诘之曰:“冉闵,石氏养息,负恩作逆,何敢辄称大号?”炜曰:“汤放桀,武王伐纣,以兴商、周之业;曹孟德养于宦官,莫知所出,卒立魏氏之基。苟非天命,安能成功!推此而言,何必致问!”裕曰:“人言冉闵初立,铸金为己像,以卜成败,而像不成,信乎?”炜曰:“不闻。”裕曰:“南来者皆云如是,何故隐之?”炜曰:“奸伪之人欲矫天命以惑人者,乃假符瑞、托蓍龟以自重,魏主握符玺,据中州,受命何疑;而更反真为伪,取决于金像乎!”裕曰:“传国玺果安在?”炜曰:“在鄴”。裕曰:“张举言在襄国。”炜曰:“杀胡之日,在鄴者殆无孑遗;时有迸漏者,皆潜伏沟渎中耳,彼安知玺之所在乎!彼求救者,为妄诞之辞,无所不可,况一玺乎!”
资治通鉴
卷九十九 晋纪二十一
魏主闵围攻襄国达一百零余日,赵主祗陷入危机。在危急之下,他舍弃皇帝之号,自称为赵王。为了请求援助,他派遣太尉张举向燕国求援,并承诺将传国玺献给燕国,中军将军张春则向姚弋仲求助。姚弋仲派其子襄率骑二万八千人前来救援,同时告诫他:“冉闵背弃仁义,屠杀石氏家族。我们受到你们的深厚恩惠,定当为复仇而生;然而我年老体衰,无法亲自出征,汝等才能远胜于闵,若不擒拿他回来,我将不必再见于世。”
冉闵得知燕国欲救援赵主祗后,派遣大司马从事中郎广宁常炜出使燕国。燕王慕容俊派遣御难将军悦绾带兵三万前往会合。
冉闵听说慕容俊欲救援赵主祗时,曾遣使至燕国询问。慕容俊派遣封裕质问冉闵:“冉闵是石氏的养息,负恩作乱,何敢擅自号称大号?”常炜回答说:“汤放桀,武王伐纣,都是为了振兴商、周两朝的基业;曹操在宦官手下养育,人们不知所出,却最终建立了魏国的基础。如果不是天命,怎能成就大事?由此看来,何必再问此事呢!”封裕又问:“有人说冉闵刚刚建立政权时,铸造了金像来预测成败,如今这个金像却没有成功,这是真的吗?”常炜回答说:“我未曾听闻此事。”封裕又道:“有人南来时都这么说,为何隐瞒不提呢?”常炜回答道:“奸伪之人想要借天命迷惑人心,便假借符瑞、托蓍龟来增加自己的威信,但燕王手握符玺,占据中州之地,受天命何疑?反而反而伪造真象,寄托在金像上吗!”封裕又说:“传国玺到底在哪里?”常炜回答说:“藏在邺。”封裕又问:“张举说传国玺在襄国。”常炜回答道:“杀胡之日,邺城几乎无一幸存者;当时还有漏网之鱼,都在沟渎中躲藏起来了,他们怎知道传国玺的存在!他们求救的人,是为了虚妄的言辞,没有不可接受的,更何况一个传国玺呢!”
译文:
魏主闵围攻襄国达一百零余日,赵主祗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他放弃皇帝之号,自称赵王,向燕国和姚弋仲求援。姚弋仲派遣其子襄带领两万八千骑兵前来救援赵主祗,并告诫他:“冉闵背弃仁义,屠灭石氏家族。我们受到你们的深厚恩惠,定当为复仇而生;然而我年老体衰,无法亲自出征;汝等才能远胜于闵,若不擒拿他回来,我将不必再见于世。”冉闵得知燕国欲救援赵主祗后,派遣大司马从事中郎广宁常炜出使燕国。燕王慕容俊派遣御难将军悦绾带兵三万前往会合。冉闵听闻燕国欲救援赵主祗时,曾遣使至燕国询问。慕容俊派遣封裕质问冉闵:“冉闵,石氏养息,负恩作乱,何敢辄称大号?”常炜回答说:“汤放桀,武王伐纣,以兴商、周之业;曹孟德养于宦官,莫知所出,卒立魏氏之基。苟非天命,安能成功!推此而言,何必致问!”封裕又问:“人言冉闵初立,铸金为己像,以卜成败,而像不成,信乎?”常炜回答道:“不闻。”封裕又说:“南来者皆云如是,何故隐之?”常炜回答道:“奸伪之人欲矫天命以惑人者,乃假符瑞、托蓍龟以自重。魏主握符玺,据中州,受命何疑;而更反真为伪,取决于金像乎!”封裕最后问道:“传国玺果安在?”常炜回答道:“在邺。”封裕最后问道:“张举言在襄国。”常炜回答道:“杀胡之日,在邺者殆无孑遗;时有迸漏者,皆潜伏沟渎中耳,彼安知玺之所在乎!彼求救者,为妄诞之辞,无所不可,况一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