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又言于可足浑氏及燕主曰:“太宰、太傅将谋不轨,臣请帅禁兵以诛之。”可足浑氏将从之,曰:“二公,国之亲贤,先帝选之,托以孤嫠,必不肯尔。安知非太师欲为乱也!”乃止。根又思恋东土,言于可足浑氏及曰:“今天下萧条,外寇非一,国大忧深,不如还东。”恪闻之,乃与太傅评谋,密奏根罪状,使右卫将军傅颜就内省诛根,并其妻子、党与。大赦。是时新遭大丧,诛夷狼籍,内外恟惧,太宰恪举止如常,人不见其有忧色,每出入,一人步从。或说以宜自戒备,恪曰:“人情方惧,当安重以镇之,奈何复自惊扰,众将何仰!”由是人心稍定。
恪虽综大任,而朝廷之礼,兢兢严谨,每事必与司徒评议之,未尝专决。虚心待士,咨询善道,量才授任,人不逾位。官属、朝臣或有过失,不显其状,随宜他叙,不令失伦,唯以此为贬。时人以为大愧,莫敢犯者。或有小过,自相责曰:“尔复欲望宰公迁官邪!”朝廷初闻燕主俊卒,皆以为中原可图。桓温曰:“慕容恪尚在,忧方大耳。”
资治通鉴·卷一百零一 · 晋纪二十三
春,正月,癸巳,燕主俊大阅于邺城,欲让大司马慕容恪和司空阳鹜统领军队进犯东晋。
在这时前燕国主慕容俊因病重,于是召请了大司马慕容恪、司空阳鹜以及司徒评、领军将军慕舆根等人,共同接受遗诏辅佐朝政。
尽管慕容恪和阳鹜有入寇的意图,但因慕容俊的病重,他们不得不改变计划。最终,慕容恪和阳鹜没有发动对东晋的进攻,而是继续留在前燕国内治理国家。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和多面性。同时,也显示了慕容恪和阳鹜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忠诚。
赏析:
本文通过描述前燕国主慕容俊的大阅及其病情变化,展示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和朝臣间的互动。慕容恪虽受命辅佐,却因病情而未能执行其原本的计划,体现了政治局势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此外,文中还提及了晋穆帝升平四年(庚甲,公元360年)的一些重要事件,如燕主俊的大阅和其与太宰慕容恪之间的权力交接等,这些事件为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提供了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