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太傅封孚问于申胤曰:“温众强士整,乘流直进,今大军徒逡巡高岸,兵不接刃,未见克殄之理,事将何如?”胤曰:“以温今日声势,似能有为。然在吾观之,必无成功。何则?晋室衰弱,温专制其国,晋之朝臣未必皆与之同心。故温之得志,众所不愿也,必将乖阻以败其事。又,温骄而恃众,怯于应变。大众深入,值可乘之会,反更逍遥中流,不出赴利,欲望持久,坐取全胜;若粮廪愆悬,情见势屈,必不战自败,此自然之数也。”
温以燕降人段思为乡导,悉罗腾与温战,生擒思。温使故赵将李述徇赵、魏,腾又与虎贲中郎将染干津击斩之,温军夺气。
初,温使豫州刺史袁真攻谯、梁,开石门以通水运,真克谯、梁而不能开石门,水运路塞。
九月,燕范阳王德帅骑一万、兰台治书侍御史刘当帅骑五千屯石门,豫州刺史李邽帅州兵五千断温粮道。当,佩之子也。德使将军慕容宙帅骑一千为前锋,与晋兵遇。宙曰:“晋人轻剽,怯于陷敌,勇于乘退,宜设饵以钓之。”乃使二百骑挑战,分馀骑为三伏。挑战者兵未交而走,晋兵追之;宙帅伏以击之,晋兵死者甚众。
诗句
- “资治通鉴·卷一百零二·晋纪二十四”:这是引用自《资治通鉴》的标题,表明了讨论的主题是关于晋朝的史书。
- “太子太傅封孚问于申胤曰”:这里的“太子太傅”是指封孚,他向申胤提问关于温的问题。“申胤”则是回答者的身份标识。
- “温众强士整,乘流直进”:描述了温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并直接推进其目标。
- “事将何如?”:询问温接下来会怎么做。
- “以温今日声势,似能有为”:指出温目前拥有强大的声势,看似有能力实现目标。
- “然在吾观之,必无成功”: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认为温无法成功。
- “晋室衰弱,温专制其国,晋之朝臣未必皆与之同心。”:指出晋朝已经衰弱,温独断专行控制国家,而晋朝的朝廷大臣不一定真心支持温。
- “故温之得志,众所不愿也,必将乖阻以败其事”:说明如果温得志,那么他的野心是不被众人喜欢的,最终会导致失败。
- “又,温骄而恃众,怯于应变。”:指出温因为骄傲自大并且依赖手下的士兵,所以在面对突发情况时显得胆怯。
- “大众深入,值可乘之会,反更逍遥中流,不出赴利,欲望持久,坐取全胜;若粮廪愆悬,情见势屈,必不战自败,此自然之数也。”:描述温的军队深入敌境,却选择了一个有利的机会,但之后反而更加轻松地停留在中间位置,没有积极向前进攻。如果粮食供应出现问题,就会因为形势不利而失败。这些都是自然规律。
- “初,温使豫州刺史袁真攻谯、梁,开石门以通水运,真克谯、梁而不能开石门,水运路塞。”:这里提到了温曾经命令豫州刺史袁真攻打谯和梁,目的是为了开通水运路线以便通过河流运送物资。然而,即使攻破了谯和梁两座城池,却因为未能打开石门而导致水运被阻断。
- “九月,燕范阳王德帅骑一万、兰台治书侍御史刘当帅骑五千屯石门,豫州刺史李邽帅州兵五千断温粮道。”:这里记录了燕国的范阳王德带领一万名骑兵和兰台治书侍御史刘当率领五千骑兵驻扎在石门,而豫州刺史李则带领五千士兵切断了温军的粮道。
- “当,佩之子也。”:提到刘当是李佩的儿子。
- “德使将军慕容宙帅骑一千为前锋,与晋兵遇。”:燕国范阳王德派遣将军慕容宙带领一千名骑兵作为先锋,与晋军相遇。
- “宙曰:‘晋人轻剽,怯于陷敌,勇于乘退,宜设饵以钓之’。”:慕容宙对晋军提出了一种策略,即利用诱饵来引诱晋军进入圈套。
- “乃使二百骑挑战,分馀骑为三伏。”:慕容宙派出二百名骑兵进行挑衅,并将其余的骑兵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埋伏。
- “挑战者兵未交而走,晋兵追之;宙帅伏以击之,晋兵死者甚众。”:尽管挑衅的晋军在交战初期就败逃了,但慕容宙指挥的伏兵发起攻击,导致大量晋军士兵阵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