佺期勒兵建牙,声云援洛,欲与仲堪共袭玄。仲堪虽外结佺期而内疑其心,苦止之;犹虎弗能禁,遣从弟遹屯于北境,以遏佺期。佺期既不能独举,又不测仲堪本意,乃解兵。
仲堪多疑少决,咨议参军罗企生谓其弟遵生曰:“殷侯仁而无断,必及于难。吾蒙知遇,义不可去,必将死之。”
是岁,荆州大水,平地三丈,仲堪竭仓廪以赈饥民。桓玄欲乘其虚而伐之,乃发兵西上,亦声言救洛,与仲堪书曰:“佺期受国恩而弃山陵,宜共罪之。今当入沔讨除佺期,已顿兵江口。若见与无贰,可收杨广杀之;如其不尔,便当帅兵入江。”时巴陵有积谷,玄先遣兵袭取之。梁州刺史郭铨当之官,路经夏口,玄诈称朝廷遣铨为己前锋,乃授以江夏之众,使督军诸军并进,密报兄伟令为内应。伟遑遽不知所为,自赍疏示仲堪。仲堪执伟为质,令与玄书,辞甚苦至。玄曰:“仲堪为人无决,常怀成败之计,为儿子作虑,我兄必无忧也。
【诗句】:
-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一·晋纪三十三
- 佺期勒兵建牙,声云援洛,欲与仲堪共袭玄。仲堪虽外结佺期而内疑其心,苦止之;犹虎弗能禁,遣从弟遹屯于北境,以遏佺期。佺期既不能独举,又不测仲堪本意,乃解兵。
【译文】:
-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晋朝时期,王仲堪和司马勋约定共同袭击司马曜,但王仲堪对司马勋心存疑虑,不断阻止他的进攻;最终司马勋不得不解除了对他的进攻。
- 在这一年中,荆州遭受大水灾害,平地被淹起有三丈深,王仲堪倾尽粮仓赈济灾民。
- 桓玄希望利用这个机会进攻王仲堪,于是发兵西上,声称援救洛阳。他在给王仲堪的信中写道:“司马勋接受国家的恩宠却背叛朝廷,应该共同惩罚他。现在我们应该进军沔水讨伐司马勋,已经驻扎在江口。如果你与他和睦相处没有二心,可以收捕杨广杀死他;如果他不这样,就应该率领军队进入长江。”当时巴陵有积谷,桓玄先派兵去袭击夺取。梁州刺史郭铨当官经过夏口时,桓玄谎称是朝廷派遣郭铨为己前锋,于是授予江夏的军队,让他指挥军马一同前进,并秘密告知他哥哥郭伟为内应。郭伟匆忙不知所措,自己携带书信示于王仲康。王仲康扣押郭伟作为人质,命令他向桓玄写信,言辞极为恳切。桓玄说:“王仲康为人没有决断力,总是怀有成败的念头,为他的儿子着想,我哥哥一定无忧无虑。”
【注释】:
-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司马光主编。全书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系统地反映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 卷一百一十一:指的是《资治通鉴》的第一百一十一卷。
- 晋纪三十三:指的是晋朝的第三十三卷,记录的是晋朝时期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
- 佺期:指司马勋(司马曜的哥哥)
- 殷侯仁而无断:殷侯指的是王仲堪的弟弟王殷(字子重),他为人仁厚但缺乏决断力。
- 必及于难:如果遇到危难。
- 咨议参军:是古代官职名,相当于现在的参谋、顾问等职务。
- 罗企生:是王仲堪的谋士之一。
- 遵生:《资治通鉴》中的人物名字,可能是王仲堪的弟弟或侄子。
- 平地三丈:形容洪水泛滥造成的严重破坏。
- 仲堪竭仓廪以赈饥民:指王仲堪为了救济受灾的百姓,拿出全部的粮食储备来赈济灾民。
- 玄欲乘其虚而伐之:桓玄想要趁此机会进攻王仲堪。
- 假称朝廷遣使者至:假装是朝廷派来的使者。
- 江夏之众:《资治通鉴》中提到的一支军队名称,位于江南地区。
- 密报兄伟令为内应:秘密通知他的哥哥郭伟作为内部应战的人。
- 遑遽:惊慌失措的样子。
- 自赍疏示仲堪:自己带着文书交给王仲康。
- 执伟为质:将郭伟扣押作为人质。
- 吾兄必无忧也:我哥哥一定会平安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