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之军溧洲,参军刘裕请击玄,牢之不许。玄使牢之族舅何穆说牢之曰:“自古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而能自全者,谁邪?越之文种,秦之白起,汉之韩信,皆事明主,为之尽力,功成之日,犹不免诛夷,况为凶愚者之用乎!君如今日战胜则倾宗,战败则覆族,欲以此安归乎!不若翻然改图,则可以长保富贵矣。古人射钩、斩祛,犹不害为辅佐,况玄与君无宿昔之怨乎!”时谯王尚之已败,人情愈恐,牢之颇纳穆言,与玄交通。东海中尉东海何无忌,牢之之甥也,与刘裕极谏,不听。其子骠骑从事中郎敬宣谏曰:“今国家衰危,天下之重在大人与玄。玄藉父、叔之资,据有全楚,割晋国三分之二,一朝纵之使陵朝廷,玄威望既成,恐难图也,董卓之变,将在今矣。”牢之怒曰:“吾岂不知!今日取玄如反覆手耳;但平玄之后,令我奈骠骑何!”三月,乙巳朔,牢之遣敬宣诣玄请降。玄阴欲诛牢之,乃与敬宣宴饮,陈名书画共观之,以安悦其意;敬宣不之觉,玄佐吏莫不相视而笔。玄板敬宣为咨议参军。
牢之军溧洲,参军刘裕请击玄,牢之不许。玄使牢之族舅何穆说牢之曰:“自古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而能自全者,谁邪?越之文种,秦之白起,汉之韩信,皆事明主,为之尽力,功成之日,犹不免诛夷,况为凶愚者之用乎!君如今日战胜则倾宗,战败则覆族,欲以此安归乎!不若翻然改图,则可以长保富贵矣。古人射钩、斩祛,犹不害为辅佐,况玄与君无宿昔之怨乎!”
译文:
牢之驻扎在溧洲,刘裕请求攻打桓玄,但牢之没有答应。桓玄让牢之的族舅何穆劝说他,“自古以来,拥有震主之威,挟持不受奖赏之功而能保全自己性命的人是谁?” 越国的文种、秦国的白起、汉朝的韩信都曾事奉明智的君主,为他们效力到了功成名就的时候,也难免被杀或被灭族,何况是作为愚蠢昏庸之人的手下呢!您现在如果战胜就会连家族都被消灭,战败就会被灭族,难道还想这样苟活吗?不如彻底改变主意,这样才能长久地保全你的富贵。古人有射杀仇敌首级、斩首敌人的习俗,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别人的辅佐,何况您和我只是没有前世的仇恨而已!
注释:
诗句翻译:
- 牢之军溧洲:牢之驻扎在溧洲。
- 参军刘裕请击玄:刘裕请求攻击桓玄。
- “自古”:自古以来。
- 戴震主之威:拥有能够震慑君主的威势。
- 挟不赏之功而能自全者:挟持着不被奖赏的功劳而能保全自身。
- 文种、白起、韩信:古代三位著名的忠臣。
- 事明主:事奉明智的君主。
- 诛夷:被诛杀。
- 凶愚者:愚昧残暴的人。
- 倾宗:倾覆宗族。
- 覆族:灭族。
- 安归乎:怎么回去啊?
- 翻然:彻底改变。
- 改图:改变主意。
- 长保富贵:长久地保全自己的富贵。
- 古人:指历史上的贤人。
- 射钩、斩祛:古代的一种习俗,射杀敌方首领或斩首敌人以表示友好。
- 宿昔之怨:前世的仇恨。
- 敬宣谏曰:“今国家衰危,天下之重在大人与玄。玄藉父、叔之资,据有全楚,割晋国三分之二,一朝纵之使陵朝廷,玄威望既成,恐难图也,董卓之变,将在今矣。”:敬宣劝说刘牢之不要杀害桓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叙述桓玄如何劝服牢之不要攻击自己,以及牢之最终选择投降的过程,展示了一个历史人物在权力斗争中的心理变化和决策过程。诗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动机和个人经历,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他们的策略和心理活动。整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在极端情况下人们可能会做出的选择。通过这些细节,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同时,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富有节奏感,读来令人感到生动有趣。它不仅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文学爱好者了解古代文化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