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显将发,闻玄已至新亭,弃船,退屯国子学。辛未,陈于宣阳门外。军中相惊,言玄已至南桁,元显引兵欲还宫。玄遣人拔刀随后大呼曰:“放仗!”军人皆崩溃,元显乘马走入东府,唯张法顺一骑随之。元显问计于道子,道子但对之涕泣。玄遣太傅从事中郎毛泰收元显送新亭,缚于舫前而数之。元显曰:“为王诞、张法顺所误耳。”
壬申,复隆安年号,帝遣侍中劳玄于安乐渚。玄入京师,称诏解严,以玄总百揆、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领徐、荆、江三州刺史,假黄钺。玄以桓伟为荆州刺史,桓谦为尚书左仆射,桓修为徐、兗二州刺史,桓石生为江州刺史,卞范之为丹阳尹。
初,玄之举兵,侍中王谧奉诏诣玄,玄亲礼之。及玄辅政,以谧为中书令。谧,导之孙也。新安太守殷仲文,觊之弟也,玄姊为仲文妻。仲文闻玄克京师,弃郡投玄,玄以为咨议参军。刘迈往见玄,玄曰:“汝不畏死,而敢来邪?”迈曰:“射钩斩祛,并迈为三。”玄悦,以为参军。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二》是司马光编纂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记录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401)至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的史事。在这期间,安帝隆安五年(辛丑年)发生了诸多重要事件,涉及人物包括武威王利鹿孤、群臣等,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文化背景。

关于“元显将发,闻玄已至新亭,弃船,退屯国子学”的描述,显示元显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恐慌。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元显的政治地位受到威胁,也揭示了当时朝廷内部的紧张局势。

在“复隆安年号,帝遣侍中劳玄于安乐渚”的部分,描述了晋安帝隆安五年(401),皇帝派遣侍中去安乐渚向司马道子表达对司马玄的慰劳和尊崇。这展示了当时皇权与臣权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司马氏家族在朝政中的重要地位。

文中提及“玄遣人拔刀随后大呼曰:‘放仗!’军人皆崩溃”,生动地描绘了司马玄以武力迫使士兵投降的场景。这不仅展示了司马玄的武力,也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强势和不择手段。

“元显问计于道子,道子但对之涕泣”的部分,揭示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司马道子的态度反映出他对权力的渴望和无奈,而元显的困境则凸显了司马道子的权力基础。

通过分析《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二》,可以深入了解晋安帝隆安五年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以及其中涉及的人物和权力关系。这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演变,也对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关键时期具有重要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