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少薄行,玄不以子妷齿之。至是,叹曰:“公昔不早用我,遂致此败。若使公在,我为前锋,天下不足定也。今独作此,安归乎?”遂纵意酒色,肆行诛杀。谦劝振引兵下战,己守江陵,振素轻谦,不从其言。
刘毅至巴陵,诛王稚徽。何无忌、刘道规进攻桓谦于马头,桓蔚于龙泉,皆破之。蔚,秘之子也。
无忌欲乘胜直趣江陵,道规曰:“兵法屈申有时,不可苟进。诸桓世居西楚,群下皆为竭力;振勇冠三军,难与争锋。且可息兵养锐,徐以计策縻之,不忧不克。”无忌不从。振逆战于灵溪,冯该以兵会之,无忌等大败,死者千馀人。退还寻阳,与刘毅等上笺请罪。刘容以毅节度诸军,免其青州刺史。桓振以桓蔚为雍州刺史,镇襄阳。
柳约之、罗述、甄季之闻桓玄死,自白帝进军,至枝江,闻何无忌等败于灵溪,亦引兵退,俄而述、季之皆病,约之诣桓振伪降,欲谋袭振,事泄,振杀之。约之司马时延祖、涪陵太守文处茂收其馀众,保涪陵。

诗句: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三 · 晋纪三十五

译文:

安皇帝戊元兴二年(癸卯,公元四零三年),春季,正月,卢循派司马徐道覆侵犯东阳;二月,辛丑,建武将军刘裕击败了徐道覆的军队。

关键词解释:

  • 资治通鉴:古代中国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战国到宋代的历史事件。
  • 卷:指的是某一历史时期或事件的记录。
  • 晋纪三十五:指《资治通鉴》中的第113篇记录,涉及晋朝末期的政治和军事事件。

赏析:

这首诗出自《资治通鉴》,是关于桓玄及其子桓振的记述。诗中描述了桓玄生前的一些政治活动和其死后的动荡局势,以及他与刘毅、何无忌等人之间的权力斗争。

诗的第一句“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一十三 · 晋纪三十五”,点明了这是《资治通鉴》中的一篇文章,即记录了晋朝时期的一些历史事件。接下来的句子,如“振少薄行,玄不以子妷齿之”,讲述了桓玄对儿子桓振的看法及对其行为的批评。这反映了作者对桓玄家族内部关系的看法。

在描述战争和策略方面,“若使公在,我为前锋,天下不足定也。今独作此,安归乎?”表达了一种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反思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忧虑。这种担忧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的局面。

诗的最后两句“遂纵意酒色,肆行诛杀。谦劝振引兵下战,己守江陵,振素轻谦,不从其言。”展示了桓振的性格特点和他在军事上的决定性作用。然而,这种性格和行为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向读者传达了桓玄及其家族成员在晋朝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也揭示了人物性格对其命运的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