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午,裕帅诸军发建康,参军王镇恶请给百舸为前驱。丙申,至姑孰,以镇恶为振武将军,与龙骧将军蒯恩将百舸前发。裕戒之曰:“若贼可击,击之;不可者,烧其船舰,留屯水际以待我。”于是镇恶昼夜兼行,扬声言刘兗州上。
冬,十月,己未,镇恶至豫章口,去江陵城二十里,舍船步上。蒯恩军居前,镇恶次之。舸留一二人,对舸岸上立六七旗,旗下置鼓,语所留人:“计我将至城,便鼓严,令若后有大军状。”又分遣人烧江津船舰。镇恶径前袭城,语前军士:“有问者,但云刘兗州至。”津戍及民间皆晏然不疑。未至城五、六里,逢毅要将硃显之欲出江津,问:“刘兗州何在?”军士曰:“在后。”显之至军后,不见籓,而见军人担彭排战具,望江津船舰已被烧,鼓严之声甚盛,知非籓上,便跃马驰去告毅,行令闭诸城门。镇恶亦驰进,门未及下关,军人因得入城。卫军长史谢纯入参承毅,出闻兵至,左右欲引车归。纯叱之曰:“我,人吏也,光将安之!”驰还入府。纯,安兄据之孙也。镇恶与城内兵斗,且攻其金城。自食时至中晡,城内人败散。镇恶穴其金城而入,遣人以诏及赦文并裕手书示毅,毅皆烧不视,与司马毛修之等督士卒力战。城内人犹未信裕自来,军士从毅自东来者,与台军多中表亲戚,且斗且语,知裕自来,人情离骇。逮夜,听事前兵皆散,斩毅勇将赵蔡,毅左右兵犹闭东西閤拒战。镇恶虑暗中自相伤犯,乃引军出围金城,开其南面。毅虑南有伏兵,夜半,帅左右三百许人开北门突出。毛修之谓谢纯曰:“君但随仆去。”纯不从,为人所杀。毅夜投牛牧佛寺。初,桓蔚之败也,走投牛牧寺僧昌,昌保藏之,毅杀昌。至是,寺僧拒之曰:“昔亡师容桓蔚,为刘卫军所杀,今实不敢容异人。”毅叹曰:“为法自弊,一至于此!”遂缢而死。明日,居人以告,乃斩首于市,并子侄皆伏诛。毅兄模奔襄阳,鲁宗之斩送之。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编年体史书之一,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事件。以下是根据提供的《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六·晋纪三十八》的内容:
原文解读:“壬午,裕帅诸军发建康,参军王镇恶请给百舸为前驱。” 这句反映了刘裕集结军队并开始进攻的过程。王镇恶请求提供百艘船只作为他的先锋队。
译文对照:《资治通鉴》的译文将原句翻译为“壬午日,刘裕带领各路军队从建康出发,参军王镇恶请求提供百条船作为先锋队伍。”这反映了刘裕集结军队并开始进攻的过程,以及王镇恶请求提供百条船作为先锋队伍的情况。
关键词注释:“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记载了中国历史的重要编年体史书,其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大,是中国史学研究的宝贵资料。“壬午”,这是古代的一种记日方法,表示阳历的日期。“裕”,即刘裕,是东晋末期的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发”,即出兵,指的是开始军事行动。“参军”,这是古代官职,负责协助主官处理公务。“王镇恶”,这是刘裕手下的一位重要将领,他积极参与了刘裕的军事活动。“请给”,即请求提供,指的是王镇恶向刘裕请求提供船只作为先锋队伍。“为前驱”,这是先锋的意思,意味着王镇恶请求的船只将用于开路或作为先锋队。“百舸”,即百条船,指的是数量众多的船只。“前驱”,即先锋队伍,指的是在战斗中先头部队。“不可者,烧其船舰,留屯水际以待我”,如果敌人不能被击败,就烧毁他们的船只,让他们在水边等待我们的救援。
赏析与评价:这段历史记载了刘裕及其将领王镇恶的军事行动,突出了他们在统一中国过程中的军事才能和战略部署。王镇恶的行为显示了他的勇气和智谋,同时也体现了古代战争中对于后勤保障的重视。这段历史也展示了古代战争中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每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到整个战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