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戊子,魏主嗣遣马邑侯陋孙使于秦。辛丑,遣谒者于什门使于燕,悦力延使于柔然。于什门至和龙,不肯入见,曰:“大魏皇帝有诏,须冯王出受,然后敢入。”燕王跋使人牵逼令入,什门见跋不拜。跋使人按其项,什门曰:“冯王拜受诏,吾自以宾主致敬,何若见逼邪!”跋怒,留什门不遣,什门数众辱之。左右请杀之,跋曰:“彼各为其主耳。”乃幽执什门,欲降之,什门终不降。久之,衣冠弊坏略尽,虮虱流溢。跋遗之衣冠,什门皆不受。
魏主嗣以博士王谅为平南参军,使以平南将军、相州刺史尉太真书与太尉裕相闻。丰真,古真之弟也。
九月,丁已朔,日有食之。
冬,十月,河南王炽磐复称秦王,置百官。
燕主跋与夏连和,夏王勃勃遣御史中丞乌洛孤如燕莅盟。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六·晋纪三十八
八月,戊子,魏主嗣派遣马邑侯陋孙出使至秦。辛丑,派遣谒者于什门出使至燕,悦力延也出使至柔然。于什门抵达和龙,不肯入见,声称:“大魏皇帝有诏令,须冯王出来接受,然后我们才敢入城。”燕王跋派人牵拉逼迫让他进城,于什门见到跋不拜。跋派人按其项颈,于什门说:“冯王拜受诏令,我自以宾主致敬,为何受到逼压呢!”跋愤怒,留下于什门不遣送他,于什门多次侮辱他。左右的人请求杀了他,跋说:“他们各为其主罢了。”于是幽禁并捉住了于什门,打算让他投降,但于什门最终不降。时间稍长,衣冠败坏几乎全部丢失,虱子虫流溢出来。跋赠送给他衣饰,但于什门都不接受。
魏主嗣任命博士王谅为平南参军,派使者带着平南将军、相州刺史尉太真的书信与太尉裕相互通报。尉太真是古真之弟。
九月,丁已朔日,发生日食。
冬季,十月,河南王炽磐再次称秦王,设置百官。
燕主跋与夏连和,夏王勃勃派遣御史中丞乌洛孤前往燕国举行盟会。
赏析:
这首诗是西晋安帝义熙七年(公元411年)的一篇记载。《资治通鉴》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记录与分析,展现了当时的政治形势与社会变迁。在这篇记述中,作者通过简洁的语言描述了魏主拓跋嗣派遣使者出使秦国的事件,以及燕国君主跋与夏王勃勃之间的联姻。诗中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关系,还描绘了人物形象和情感态度,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动性和画面感。同时,通过对事件细节的描写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体现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