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午,魏主嗣行如濡源,遂至上谷、涿鹿、广宁。秋,七月,癸未,还平城。
西秦王炽磐以秦州刺史昙达为尚书令,光禄勋王松寿为秦州刺史。
辛亥晦,日有食之。
八月,甲子,太尉裕还建康,固辞太傅、州牧,其馀受命。以豫章公世子义符为兗州刺史。
丁未,谢裕卒;以刘穆之为左仆射。
九月,己亥,大赦。
魏比岁霜旱,云、代之民多饥死。太史令王亮、苏坦言于魏主嗣曰:“按谶书,魏当都鄴,可得丰乐。”嗣以问群臣,博士祭酒崔浩、特进京兆周澹曰:“迁都于鄴,可以救今年之饥,非久长之计也。山东之人,以国家居广漠之地,谓其民畜无涯,号曰‘牛毛之众’。今留兵守旧都,分家南徙,不能满诸州之地,参居郡县,情见事露,恐四方皆有轻侮之心;且百姓不便水土,疾疫死伤者必多。又,旧都守兵既少,屈丐、柔然将有窥窬之心,举国而来,云中、平城必危,朝廷隔恒、代千里之险,难以赴救,此则声实俱损也。今居北方,假令山东有变,我轻骑南下,布濩林薄之间,孰能知其多少!百姓望尘慑服,此国家所以威制诸夏也。来春草生,湩酪将出,兼以菜果,得以秋熟,则事济矣。”嗣曰:“今仓廪空竭,既无以待来秋,若来秋又饥,将若之何?”对曰:“宜简饥贫之户,使就谷山东;若来秋复饥,当更图之,但方今不可迁都耳。”嗣悦,曰:“唯二人与朕意同。”乃简国人尤贫者诣山东三州就食,遣左部尚书代人周几帅众镇鲁口以安集之。嗣躬耕藉田,且命有司劝课农桑。明年,大熟,民遂富安。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一十七

晋纪三十九

安皇帝壬义熙十一年(乙卯、415)

戊午,魏主嗣行如濡源,遂至上谷、涿鹿、广宁。秋,七月癸未,还平城。

西秦王炽磐以秦州刺史昙达为尚书令,光禄勋王松寿为秦州刺史。

辛亥晦,日有食之。

八月,甲子,太尉裕还建康,固辞太傅、州牧,其馀受命。以豫章公世子义符为兗州刺史。

丁未,谢裕卒;以刘穆之为左仆射。

九月己亥,大赦。

魏比岁霜旱,云、代之民多饥死。太史令王亮、苏坦言于魏主嗣曰:“按谶书,魏当都邺,可得丰乐。”嗣以问群臣,博士祭酒崔浩、特进京兆周澹曰:“迁都于邺,可以救今年之饥,非久长之计也。山东之人,以国家居广漠之地,谓其民畜无涯,号曰‘牛毛之众’。今留兵守旧都,分家南徙,不能满诸州之地,参居郡县,情见事露,恐四方皆有轻侮之心;且百姓不便水土,疾疫死伤者必多。又,旧都守兵既少,屈丐、柔然将有窥窬之心,举国而来,云中、平城必危,朝廷隔恒、代千里之险,难以赴救,此则声实俱损也。今居北方,假令山东有变,我轻骑南下,布濩林薄之间,孰能知其多少!百姓望尘慑服,此国家所以威制诸夏也。来春草生,湩酪将出,兼以菜果,得以秋熟,则事济矣。”

嗣曰:“今仓廪空竭,既无以待来秋,若来秋又饥,将若之何?”对曰:“宜简饥贫之户,使就谷山东;若来秋复饥,当更图之,但方今不可迁都耳。”嗣悦,曰:“唯二人与朕意同。”乃简国人尤贫者诣山东三州就食,遣左部尚书代人周几帅众镇鲁口以安集之。嗣躬耕藉田,且命有司劝课农桑。明年,大熟,民遂富安。

赏析: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战国至南朝宋元嘉二十六年之间的历史事件。在晋纪三十九中,记载了北魏国主拓跋嗣的一系列活动以及他的政治决策和军事行为。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阅读,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当时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状况。

文中描述了拓跋嗣的迁徙行动及其目的和影响。通过对比魏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不同情况,作者揭示了迁移的原因和可能的后果。这种对比展示了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如何影响政策制定。

对于北魏国主的决策过程,文章提供了详细的分析框架。例如,文中提到拓跋嗣询问群臣的意见时的情景,这反映了古代帝王的决策过程通常涉及多方意见的权衡。此外,还强调了决策的长远影响和潜在风险。

文章的结尾部分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和国家的经济基础。通过描述北魏国主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和鼓励措施,可以看出农业生产在国家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同时,这也体现了古代国家对社会稳定和繁荣所采取的措施。

《资治通鉴》不仅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工具,也是理解古代政治和社会结构的窗口。通过对这些经典文献的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社会变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