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道济、沈林子自陕北渡河,拔襄邑堡,秦河北太守薛帛奔河东。又攻秦并州刺史尹昭于蒲阪,不克。别将攻匈奴堡,为姚成都所败。
辛酉,荥阳守将傅洪以虎牢降魏。
秦主泓以东平公绍为太宰、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改封鲁公,使督武卫将军姚鸾等步骑五万守潼关,又遣别将姚驴救蒲阪。
沈林子谓檀道济曰:“蒲阪城坚兵多,不可猝拔,攻之伤众,守之引日。王镇恶在潼关,势孤力弱,不如与镇恶合势并力,以争潼关。若得之,尹昭不攻自溃矣。”道济从之。
三月,道济、林子至潼关,秦鲁公绍引兵出战,道济、林子奋击,大破之,斩获以千数。绍退屯定城,据险拒守,谓诸将曰:“道济等兵力不多,悬军深入,不过坚壁以待继援。吾分军绝其粮道,可坐禽也。”乃遣姚鸾屯大路以绝道济粮道。
晋军渡河拔襄邑,秦军不支蒲阪败
晋朝的檀道济与沈林子率领的部队从陕城北边渡过黄河,成功攻陷了襄邑堡,令后秦河北太守薛帛被迫逃往河东。在潼关的东晋军队继续进攻并试图攻克后秦的并州刺史尹昭据守的蒲阪堡垒,然而未能取得预期成果。
在另一侧战场,东晋的将领姚成都以少胜多,击败了晋军的一支分队,显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华和战斗力。
东晋方面并未因此而懈怠,他们继续调整战略,寻求更有利的战机。檀道济采纳了沈林子的意见,建议与其合势并力以争取潼关的控制权。若得潼关则尹昭不攻自溃,这一战略得到了王镇恶的支持,后者认为当前形势下,与檀道济合力是最佳的选择。
三月,东晋军终于抵达潼关附近,面对强大的秦军防线,东晋军队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意志和出色的战术布局。姚鸾率军坚守,同时姚驴也积极协助救援蒲阪。在这场紧张的攻防战中,东晋军队虽然面临重重困难,但他们没有放弃,反而通过灵活运用兵力、巧妙布置防御以及有效的反击策略,逐渐扭转了战局。
就在东晋军队准备发起最后总攻之际,天降大雨,使得潼关周围的河流水位暴涨,姚绍的军队陷入了困境。东晋军队抓住这个机会,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最终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尹昭在混乱中弃城而逃,潼关之战宣告结束。
这场战役的成功,不仅标志着东晋在对抗后秦的过程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也展示了东晋军队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和智谋过人。这场战役成为了东晋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为后来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