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自正月不雨,至于九月,民流叛者甚众。
冬,十月,以竟陵王义宣为南徐州策史,独戍石头。
戊午,立钱署,铸四铢钱。
到彦之、王仲德沿河置守,还保东平。乙亥,魏安颉自委粟津济河,攻金墉。金墉城不治既久,又无粮食。杜骥欲弃城走,恐获罪。初,高祖灭秦,迁其钟虡于江南,有大钟没于洛水,帝使姚耸夫将千五百人往取之。骥绐之曰:“金墉城已修完,粮食亦足,所乏者人耳。今虏骑南渡,当相与并力御之。大功既立,牵钟未晚。”耸夫从之。既至,见城不可守,乃引去,遂南遁。丙子,安颉拔洛阳,杀将士五千馀人。杜骥归,言于帝曰:’本欲以死固守,姚耸夫及城遽走,人情沮败,不可复禁。”上大怒,诛耸夫于寿阳。耸夫勇健,诸偏裨莫及也。
魏河北诸军会于七女津。到彦之恐其南渡,遣裨将王蟠龙溯流夺其船,杜超等击斩之。安颉与龙骧将军陆俟进攻虎牢,辛巳,拔之;尹冲及荥阳太守清河崔模降魏。
《资治通鉴》
元嘉五年(戊辰,428年)春
正月不雨至九月民流叛者甚众
- 背景分析:在宋文帝刘义隆的统治下,政治、经济和军事问题交织。特别是自正月开始的连续干旱,影响了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 影响:持续的干旱导致食物短缺和社会秩序混乱,民众因无法维持生计而纷纷逃离家乡,造成大量人口流离失所。
冬十月以竟陵王义宣为南徐州策史,独戍石头
- 战略部署:宋文帝决定将儿子刘义宣派驻南徐州,作为军事重镇,并任命他为南徐州都督,独自镇守石头城。
- 意义:此举不仅巩固了对南方的军事控制,也是对刘义宣的一种考察与考验,显示了宋文帝对他的信任和对未来可能的政治变动的忧虑。
戊午立钱署铸四铢钱
- 货币改革:为了稳定经济和增加政府收入,刘义隆下令设立钱署,铸造新的货币——四铢钱。此举有助于恢复市场秩序,增强国家的经济基础。
到彦之、王仲德沿河置守,还保东平
- 边防强化:到彦之和王仲德两位将领被派往黄河沿线,加强防御工事,保护东部边疆不受侵扰。这一措施有效维护了国家的边疆安全。
十一月至十二月
魏安颉自委粟津济河攻金墉
- 战争爆发:北魏军队由安颉率领,自委粟津渡河攻击金墉城。金墉久经战火,城内储备物资不足,面对强敌,守军处于劣势。
- 防守策略:杜骥试图坚守城池,但姚耸夫等人未能成功守卫。杜骥的担忧导致其选择放弃城市,这反映出当时军队指挥与士兵士气的问题。
- 结果:由于缺乏足够的粮食和人员支持,杜骥最终选择撤离,导致了金墉城最终的沦陷。这一事件不仅展示了战场上的残酷性,也暴露了守军内部的弱点。
元嘉五年(己巳,429年)
尹冲及荥阳太守清河崔模降魏
- 投降原因:荥阳太守清河郡人崔模因城中粮尽而降于北魏。尹冲则是受到北魏的压力,最终选择投降。
- 影响:此事件对宋国的军事和政治局势产生了负面影响,进一步削弱了宋国的防线。
综述
通过深入解析《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 宋纪三》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宋文帝时期的一系列重要政治、军事和经济事件。从四月的不雨、九月的人口流失,到十月的南徐州战略部署,再到十一月至十二月的边境战事,以及最后尹冲和崔模的投降,这些事件共同构成了宋文帝统治时期的复杂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