彦之欲焚舟步走,王仲德曰:“洛阳既陷,虎牢不守,自然之势也。今虏去我犹千里,滑台尚有强兵,若遽舍舟南走,士卒必散。当引舟入济,至马耳谷口,吏详所宜。”彦之先有目疾,至是大动;且将士疾疫,乃引兵自清入济。南至历城,焚舟弃甲,步趋彭城。竺灵秀弃须昌,南奔湖陆,表、衮大扰。长沙王义欣在彭城,将佐恐魏兵大至,劝义欣委镇还都,义欣不从。
魏兵攻济南,济南太守武进萧承之帅数百人拒之。魏众大集,承之使偃兵,开城门。众曰:“贼众我寡,奈何轻敌之甚!”承之曰:“今悬守穷城,事已危急,若复示弱,必为所屠,唯当见强以待之耳。”魏人疑有伏兵,遂引去。魏军围夏主数日,断其水草,人马饥渴。丁酉,夏主引众下鹑觚原。魏武卫将军丘眷击之,夏众大溃,死者万馀人。夏主中重创,单骑走,收其馀众,驱民五万,西保上邽。魏人获夏主之弟丹阳公乌视拔、武陵公秃骨及公侯以下百馀人。是日,魏兵乘胜进攻安定,夏东平公乙斗弃城奔长安,驱略数千家,西奔上邽。

诗句: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一·宋纪三

译文:

洛阳城已陷落,虎牢关失守,这是自然之势。如今敌军离我还有一千里远,滑台还有强兵,若我们立即舍舟南逃,士卒必然溃散。我们应该引导船舰进入济水,至马耳谷口,官吏详询所宜。”彦之先有目疾,此时病情加剧;加上将士们患疫病,于是引兵自清入济。南至历城,焚烧船只,丢弃铠甲,徒步赶往彭城。竺灵秀弃须昌,向南奔向湖陆,表、衮大为震动。长沙王义欣在彭城,将佐们担心魏军大举进攻,劝义欣放弃彭城回都城,义欣未听从。

注释:

  1. 资治通鉴:书名,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事件。
  2. 卷一百二十一:是《资治通鉴》中的第二十一卷,涵盖了宋纪的部分内容。
  3. 宋纪:指宋代的历史年表和记事。
  4. 起昭阳大渊献正月:开始日期。昭阳,即农历正月。大渊献,是指宋朝建立之初的年号之一。
  5. 尽阙逢困敦三月:结束日期。阙逢,是指农历四月。困敦,是另一年号。
  6.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乾德元年(辽应历十三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的第一个年号,即乾德元年,对应年份是公元968年。
  7. 春,正月,甲寅朔:春季,正月初一。甲寅,是中国传统的干支纪日法中的一种。
  8. 不御殿:没有在宫殿中处理政务。
  9. 共294页:整部《资治通鉴》共有294卷。

赏析:
《资治通鉴》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重要史书。它详细记录了从战国时期到宋朝末年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事件,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诗通过对《资治通鉴》中“宋纪三”的记载进行分析,展示了当时的军事和政治动态。其中涉及的人物、地点和事件都紧密关联着当时的社会结构和国家命运。例如,洛阳沦陷、虎牢关失守等重大事件,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战争进程,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诗中还提到了关于将领如萧承之、丘眷等的决策和行动,以及夏主的败退和长沙王义欣的应对策略。这些描述不仅展现了当时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智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描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这种历史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过去,也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