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谷浑王慕利延兄子纬世与魏使者谋降魏,慕利延杀之。是月,纬世弟叱力延等八人奔魏,魏以叱力延为归义王。
沮渠无讳卒,弟安周代立。
魏入中国以来,虽颇用古礼祀天地、宗庙、百神,而犹循其旧俗,所祀胡神甚众。崔浩请存合于祀典者五十七所,其馀复重及小神悉罢之。魏主从之。
秋,七月,癸卯,魏东雍州刺史沮渠秉谋反,伏诛。
八月,乙丑,魏主畋于河西,尚书令古弼留守。诏以肥马给猎骑,弼悉以弱者给之。帝大怒曰:“笔头奴敢裁量朕!朕还台,先斩此奴!”弼头锐,故帝常以笔目之。弼官属惶怖,恐并坐诛。弼曰:“吾为人臣,不使人主盘于游畋,其罪小;不备不虞,乏军国之用,其罪大。今蠕蠕方强,南寇未灭,吾以肥马供军,弱马供猎,为国远虑,虽死何伤!且吾自为之,非诸君之忧也。”帝闻之,叹曰:“有臣如此,国之宝也!”赐衣一袭,马二匹,鹿十头。
【诗句】: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二十四 ·宋纪六
吐谷浑王慕利延兄子纬世与魏使者谋降魏,慕利延杀之。是月,纬世弟叱力延等八人奔魏,魏以叱力延为归义王。
沮渠无讳卒,弟安周代立。
魏入中国以来,虽颇用古礼祀天地、宗庙、百神,而犹循其旧俗,所祀胡神甚众。崔浩请存合于祀典者五十七所,其馀复重及小神悉罢之。魏主从之。
秋,七月,癸卯,魏东雍州刺史沮渠秉谋反,伏诛。
八月,乙丑,魏主畋于河西,尚书令古弼留守。诏以肥马给猎骑,弼悉以弱者给之。帝大怒曰:“笔头奴敢裁量朕!朕还台,先斩此奴!”弼头锐,故帝常以笔目之。弼官属惶怖,恐并坐诛。弼曰:“吾为人臣,不使人主盘于游畋,其罪小;不备不虞,乏军国之用,其罪大。今蠕蠕方强,南寇未灭,吾以肥马供军,弱马供猎,为国远虑,虽死何伤!且吾自为之,非诸君之忧也。”帝闻之,叹曰:“有臣如此,国之宝也!”赐衣一袭,马二匹,鹿十头。
【译文】:
吐谷浑王慕利延的哥哥的儿子叫纬世,和魏国的使者商量投降魏国的事情,慕利延杀了他。这月,纬世的弟弟叱力延和他的八个兄弟投奔了魏国,魏国任命叱力延为归义王。
沮渠无讳去世,他的弟弟安周继位。
自从北魏进入中原以来,虽然他们采用了很多古代的礼仪来祭祀天地、宗庙和各种神灵,但仍然遵循他们的传统风俗。祭祀的胡神很多。崔浩请求保留那些符合祭祀规定的57个神祇,其他的重新祭拜的小神全部被废除了。北魏的皇帝听从了这个建议。
秋天,七月癸卯日,北魏东雍州刺史沮渠秉阴谋反叛,被处死。
八月乙丑日,北魏皇帝在河西狩猎,尚书令古弼留守京城。文帝下诏,用肥壮的马供给打猎用的骑兵,把那些体形瘦弱的马给用来供奉神灵。文帝非常生气地说:“笔头奴居然敢衡量我!我回来后,先要杀死你!”因为古弼的头上尖锐锋利,所以文帝常常拿笔尖指戳他。古弼的下属官员很害怕,担心自己会一同获罪。古弼说:“作为臣子,我不能让您君主沉溺于游乐狩猎之中,这是罪过小;不能充分应对突发事情,使国家军队缺乏供应,这是罪过大。现在柔然正很强盛,南方的入侵尚未消灭,我使用肥壮的马供应军队,体形瘦弱的马用来供祭祀之用,为国家做长远打算,即使死了又有什么妨害呢?而且我自己来做这个决定,并不需要各位大臣担忧。”皇帝听说了这件事,叹息说:“有这样忠心耿耿的大臣,是国家的宝贝啊!”赏给他的衣服一袭,良马两匹,鹿十只。
【赏析】:
这首诗是记述北魏孝文帝时期的政治事件以及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诗中涉及的人物有魏主、吐谷浑王慕利延、其兄之子纬世、沮渠无讳、沮渠安周、魏东雍刺史沮渠秉、尚书令古弼等人。诗中描述了这些人物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以及他们在面对重大决策时的反应和态度。
诗歌开头就提到吐谷浑王慕利延与其兄弟之子纬世谋划投降魏国的事件。慕利延为了保卫自己的统治地位,采取了强硬的手段将纬世及其兄弟斩杀。这一行为体现了慕利延对国家忠诚的态度和果断的决策方式。紧接着,诗中提到沮渠无讳去世,他的弟弟安周继位。这一变化可能意味着国内的政治局势正在发生变化,新的势力开始崛起。
诗中描述了北魏皇帝在河西狩猎的情景。在这个过程中,尚书令古弼提出了关于祭祀神祇的建议。他认为应该保留那些符合祭祀规定的神祇,而将其他神祇予以废止。这种决策反映了北魏皇帝对传统的尊崇以及对国家的长远考虑。最后,诗中提到北魏皇帝对于古弼的行为表示赞赏和感激。这表明古弼的行为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和肯定,也为他在朝廷中的职位增加了砝码。
这首诗通过对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在重大事件面前的态度的描述,反映了北魏时期的政治风貌和社会变迁。同时,诗歌的语言风格简洁明了,叙事清晰流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