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魏主伐柔然。高凉王那出东道,略阳王羯儿出中道。柔然处罗可汗悉国中精兵围那数十里;那掘堑坚守,相持数日。处罗数挑战,辄为那所败。以那众少而坚,疑大军将至,解围夜去。那引兵追之,九日九夜。处罗益惧,弃辎重,逾穹隆岭远遁。那收其辎重,引军还,与魏主会于广泽。略阳王羯儿收柔然民畜凡百馀万。自是柔然衰弱,屏迹不敢犯魏塞。冬,十二月,戊申,魏主还平城。
沔北诸山蛮寇雍州,建威将军沈庆之帅后军中兵参军柳元景、随郡太守宗悫等二万人讨之,八道俱进。先是,诸将讨蛮者皆营于山下以迫之,蛮得据山发矢石以击,官军多不利。庆之曰:“去岁蛮田大稔,积谷重岩,不可与之旷日相守也。不若出其不意,冲其腹心,破之必矣。”乃命诸军斩木登山,鼓噪而前,群蛮震恐。因其恐而击之,所向奔溃。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宋纪七

九月,魏主伐柔然。高凉王那出东道,略阳王羯儿出中道。柔然处罗可汗悉国中精兵围那数十里;那掘堑坚守,相持数日。处罗数挑战,辄为那所败。以那众少而坚,疑大军将至,解围夜去。那引兵追之,九日九夜。处罗益惧,弃辎重,逾穹隆岭远遁。那收其辎重,引军还,与魏主会于广泽。略阳王羯儿收柔然民畜凡百馀万。自是柔然衰弱,屏迹不敢犯魏塞。冬,十二月,戊申,魏主还平城。

译文:
九月,北魏孝文帝拓跋焘率军讨伐柔然汗国。高凉王拓跋那率领东路军队,略阳王拓跋羯儿率领中路军队。柔然汗国处罗可汗聚集国内所有精锐兵力将拓跋那围困在几十里之外。拓跋那挖掘战壕固守,双方僵持了几天。处罗可汗多次挑战,但都被拓跋那击退。因为拓跋那人数虽少但十分坚强,怀疑北魏大军就要到来,于是撤围连夜逃走。拓跋那领兵追击,经过九天九夜的战斗后,处罗可汗更加恐慌,丢弃辎重,越过穹隆岭逃往远方。拓跋那收缴了他们的辎重,领兵返回,与北魏孝文帝拓跋焘在广泽相会。略阳王拓跋羯儿收编了柔然的民众和牲畜共一百余万。从此柔然汗国日渐衰弱,再也不敢侵犯北魏的边境。冬季,十二月,戊申(初六),北魏孝文帝拓跋焘回到平城。

赏析:
本诗通过记录北魏孝文帝拓跋焘发动对柔然汗国的军事行动,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策略的重要性。诗中的叙述细腻而富有张力,通过对人物心理和战术部署的刻画,展现了战争的紧张和不确定性。同时,诗中也反映了古代战争对于国家力量和民族关系的影响,以及战略决策对于战争结果的决定性作用。

诗中提到的“魏主伐柔然”这一事件,揭示了当时北魏与柔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北魏作为北方的强国,不断试图扩展自己的疆域,而柔然则是位于北部边疆的强敌。这首诗通过描述北魏孝文帝拓跋焘的军事行动,展现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及冲突的升级。

诗中的“高凉王那出东道,略阳王羯儿出中道”等描写,展示了北魏军队的行动策略和战术布置。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北魏军队的策略智慧,也反映了战争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诗中对战争的描述不仅仅是表面的军事行动,更深层次地探讨了战争对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影响。通过战争的叙述,诗歌传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破坏性的深刻认识。这种对和平的追求和对战争的反思,使这首诗具有了更深的意义和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