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军旅大起,王公、妃主及朝士、牧守,下至富民,各献金帛、杂物以助国用。又以兵力不足,悉发青、冀、徐、豫、二兗六州三五民丁,倩使暂行,符到十日装束;缘江五郡集广陵,缘淮三郡集盱眙。又募中外有马步众艺武力之士应科者,皆加厚赏。有司又奏军用不充,扬、南徐、兗、江四州富民家赀满五十万,僧尼满二十万,并四分借一,事息即还。
建武司马申元吉引兵趋碻磝。乙亥,魏济州刺史王买德弃城走。萧斌遣将军崔猛攻乐安,魏青州刺史张淮之亦弃城走。斌与沈庆之留守碻磝,使王玄谟进围滑台。雍州刺史随王诞遣中兵参军柳元景、振威将军尹显祖、奋武将军曾方平、建武将军薛安都、略阳太守庞法起将兵出弘农。后军外兵参军庞季明,年七十馀,自以关中豪右,请入长安招会夷、夏,诞许之;乃自赀谷入卢氏,卢氏民赵难纳之。季明遂诱说士民,应之者甚众,安都等因之,自熊耳山出;元景引兵继进。豫州刺史南平王铄遣中兵参军胡盛之出汝南,梁坦出上蔡向长社。魏荆州刺史鲁爽镇长社,弃城走。爽,轨之子也。幢主王阳儿击魏豫州刺史仆兰,破之,仆兰奔虎牢;铄又遣安蛮司马刘康祖将兵助坦,进逼虎牢。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一百二十五 · 宋纪七
译文:当时战争频繁发生,王公、妃子和公主以及朝中的官员们,地方上的官员们,甚至富有的平民们都纷纷献出金帛等物品来资助国家。同时因为军队兵力不足,所以朝廷动员青、冀、徐、豫、二兖六州中愿意为国效力的三五民丁,让他们暂时出征,只要收到命令十天内就要准备出发;而江陵周围的五个郡则集中到了广陵,长江北边的三个郡则集中到了盱眙。此外还招募了国内外有马步众技艺和武力的士兵参加考试的人,都给予了丰厚的赏赐。然而有关部门又报告说国家的军费不够用,扬、南徐、兖、江四州的富裕人家的财产满五十万,和尚尼姑的财产满二十万,这两项都被四分借一分,如果战事停止,那么就会归还。
注释: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战国至南朝宋年间的重要历史事件。本文所依据的版本为中华书局1984年版。“是时”指的是当时的情况或时间。“军旅大起”指的是战争频繁发生,涉及到多个区域与人物群体。“王公、妃主及朝士、牧守”,指王公贵族和皇帝妃子、公主,以及各级官员和地方官员。“富民”包括普通民众和富裕的家庭或商人。“各献金帛、杂物以助国用”描述的是这些不同身份的人们纷纷贡献财物支持国家的行为。“符到十日装束”,“符”是指军事调动的命令,“十日装束”指的是收到命令后十天内准备好出发。“缘江五郡集广陵”,描述了地理位置靠近长江的五个郡被集中在广陵。“缘淮三郡集盱眙”则是说靠近淮河的三个郡被集中在盱眙。“募中外有马步众艺武力之士应科者,皆加厚赏”,这里提到的“科”可能是指各种考试或选拔活动,用以招募有武艺的人才。“有司”即负责此事的官员。“扬、南徐、兖、江四州”指的是四个地区,分别是扬州、南徐州、兖州和江州。“僧尼”在这里特指僧侣和尼姑,他们属于宗教团体。“四分借一”,意味着将财产分成四份,借用一份给国家。“事息即还”表示战事结束之后,这些借用的财产会被归还。
赏析:这段文字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对国家的支持态度和行动,从王公贵族到普通百姓,从地方官员到佛教徒,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作出贡献。这种广泛参与和支持显示了当时的社会凝聚力和人民的爱国情怀。同时,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如动员民间资源、募集士兵、提供经济援助等措施,展现了古代中国在面对战争挑战时的应对策略和组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