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冀州刺史崔赜,武城男崔模,与浩同宗而别族;浩常轻侮之,由是不睦。及浩诛,二家独得免。赜,逞之子也。
辛丑,魏主北巡阴山。魏主既诛崔浩而悔之,会北部尚书宣城公李孝伯病笃,或传已卒,魏主悼之曰:“李宣城可惜!”既而曰:“朕失言,崔司徒可惜,李宣城可哀!”孝伯,顺之从父弟也,自浩之诛,军国谋议皆出孝伯,宠眷亚于浩。
初,车师大帅车伊洛世服于魏,魏拜伊洛平西将军,封前部王。伊洛将入朝,沮渠无讳断其路,伊洛屡与无讳战,破之。无讳卒,弟安周夺其子乾寿兵,伊洛遣人说乾寿,乾寿遂帅其民五百馀家奔魏;伊洛又说李宝弟钦等五十馀人下之,皆送于魏。伊洛西击焉耆,留其子歇守城。沮渠安周引柔然兵间道袭之,攻拔其城。歇走就伊洛,共收馀众,保焉耆镇,遣使上书于魏主,言:“为沮渠氏所攻,首尾八年,百姓饥穷,无以自存。臣今弃国出奔,得免者才三分之一,已至焉耆东境,乞垂赈救!”魏主诏开焉耆仓以赈之。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 ·宋纪七
初,冀州刺史崔赜,武城男崔模,与浩同宗而别族;浩常轻侮之,由是不睦。及浩诛,二家独得免。赜,逞之子也。辛丑,魏主北巡阴山。魏主既诛崔浩而悔之,会北部尚书宣城公李孝伯病笃,或传已卒,魏主悼之曰:“李宣城可惜!”既而曰:“朕失言,崔司徒可惜,李宣城可哀!”孝伯,顺之从父弟也,自浩之诛,军国谋议皆出孝伯,宠眷亚于浩。
初,车师大帅车伊洛世服于魏,魏拜伊洛平西将军,封前部王。伊洛将入朝,沮渠无讳断其路,伊洛屡与无讳战,破之。无讳卒,弟安周夺其子乾寿兵,伊洛遣人说乾寿,乾寿遂帅其民五百馀家奔魏;伊洛又说李宝弟钦等五十馀人下之,皆送于魏。伊洛西击焉耆,留其子歇守城。沮渠安周引柔然兵间道袭之,攻拔其城。歇走就伊洛,共收馀众,保焉耆镇,遣使上书于魏主,言:“为沮渠氏所攻,首尾八年,百姓饥穷,无以自存。臣今弃国出奔,得免者才三分之一,已至焉耆东境,乞垂赈救!”魏主诏开焉耆仓以赈之。
译文:
在北魏时期,有一位名叫崔赜的官员,他是崔浩的堂兄弟,两人因为家族关系而有所不同。崔浩经常看不起崔赜,因此两人的关系并不融洽。后来崔浩被诛杀之后,只有崔姓和崔氏家族的人得以幸免。崔赜是逞的儿子。
某天,北魏的皇帝北巡到阴山。北魏的皇帝在杀死了崔浩后感到后悔莫及。这时,北部尚书、宣城公李孝伯病情严重,有人传言他已经去世,北魏的皇帝非常悲痛地说:“李宣城真是太可惜了啊!”不久又改口说:“我说话失误,崔司徒实在太可惜了,李宣城太可悲了!”李孝伯是顺之的堂弟,自从崔浩被杀后,朝廷中的军国大事都取决于他的决定,对他的宠爱和信任仅次于崔浩。
起初,车师国的首领车伊洛一直向北魏称臣,北魏封他为平西将军和前部王。车伊洛准备前往京城朝见北魏皇帝,但在途中被沮渠无讳切断了去路,他多次与沮渠无讳交战并取得胜利。沮渠无讳去世后,他的弟弟安周夺取了他儿子乾寿的兵力,车伊洛派人劝说乾寿投降,乾寿带领他的民众五百余家投奔北魏;车伊洛又劝说李宝的弟弟李钦等人投降,他们都将军队送到了北魏。车伊洛向西攻打焉耆,留下他的儿子歇驻守焉耆城。沮渠安周带人从小路袭击他们,攻取了这座城。歇逃跑后返回车伊洛那里,一起收集残余的军队,保卫着焉耆镇,并向北魏皇帝上表请求救援,诉说自己受到沮渠氏的攻击,前后长达八年时间,百姓生活困苦,无以为继。他现在抛弃了自己的国家逃了出来,能够幸免的人还不到三分之一。他已经到了焉耆城的东面边境,请求得到救济。北魏皇帝下达诏书开放焉耆城的粮仓进行赈济。
注释:
- 崔赜、崔模 - 本文中提及的崔赜和崔模是两个不同的人物。崔赜是崔浩的堂兄弟,他们因家族关系而有所不同。崔浩因轻侮崔赜而与崔赜产生不和。崔浩被诛后,两家得以幸免。崔赜是逞的儿子。
- 车师国 - 车师国在古代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曾向北魏称臣。文中提及的伊洛是车师国的领导者之一。
- 沮渠无讳 - 沮渠无讳是车师国的一个统治者,他在车师国内部与崔浩发生冲突,导致双方的关系紧张。
- 北魏北巡阴山 - 北魏皇帝为了表示对崔浩的追思和悔恨,北巡到了阴山地区。
- 焉耆城 - 焉耆城是位于古代西域的一个重要城市,文中提及的车伊洛和李钦等人都曾在此地活动和避难。
- 沮渠安周 - 沮渠安周是沮渠无讳的弟弟,他夺取了干寿的兵力,并在一次战役中攻取了焉耆城。
- 魏主诏开焉耆仓以赈之 - 北魏皇帝在得知焉耆城的困境后,下诏打开粮仓进行赈济,以帮助当地百姓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