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司徒崔浩,自恃才略及魏主所宠任,专制朝权,尝荐冀、定、相、幽、并五州之士数十人,皆起家为郡守。太守晃曰:“先征之人,亦州郡之选也;在职已久,勤劳未答,宜先补郡县,以新征者代为郎吏。且守令治民,宜得更事者。”浩固争而遣之。中书侍郎、领著作郎高允闻之,谓东宫博士管恬曰:“崔公其不免乎!苟遂其非而校胜于上,将何以堪之!”
魏主以浩监秘书事,使与高允等共撰《国记》,曰:“务从实录。”著作令史闵湛、郗标,性巧佞,为浩所宠信。浩尝注《易》及《论语》、《诗》、《书》,湛、标上疏言:“马、郑、王、贾不如浩之精微,乞收境内诸书,班浩所注,令天下习业。并求敕浩注《礼传》,令后生得观正义。”浩亦荐湛、标有著述才。湛、标又劝浩刊所撰《国史》于石,以彰直笔。高允闻之,谓著作郎宗钦曰:“湛、标所营,分寸之间,恐为崔门万世之祸,吾徒亦无噍类矣!”浩竟用湛、标议,刊石立于郊坛东,方百步,用功三百万。浩书魏之先世,事皆详实,列于衢路,往来见者咸以为言。北人无不忿恚,相与谮浩于帝,以为暴扬国恶。帝大怒,使有司案浩及秘书郎吏等罪状。
崔浩监修《国记》事件赏析北魏太武帝时期重要历史事件回顾
- 事件背景与起因
- 魏司徒崔浩地位及才能
- 魏主信任与权力集中
- 崔浩政治目标与动机
- 事件经过
- 崔浩推荐人选和决策过程
- 中书侍郎、高允等反对意见
- 皇帝态度与政策调整
- 事件影响
- 朝政动荡与民族关系
- 崔浩与高允间矛盾激化
- 社会舆论与民间反应
- 事件后续与发展
- 崔浩被弹劾与审判
- 《国记》成书与传播效果
- 朝廷政策变动与历史评价
- 历史意义与启示
- 对后世史书编纂影响
- 政治稳定与权力监督重要性
- 历史真相与公正记录必要性
- 人物分析与角色评价
- 崔浩个人品质与能力
- 高允政治立场与策略
- 太武帝政策与决策特点
- 相关文献资源推荐
- 主要文献与资料整理
- 学术研究与历史解读
- 历史爱好者推荐书籍与网站
- 结语
- 事件综合评述与历史教训
- 历史研究视角拓展
- 未来历史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