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大荒落,一年。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元嘉三十年(癸巳,公元四五三年)
春,正月,戊寅,以南谯王义宣为司徒、扬州刺史。
萧道成等帅氐、羌攻魏武都,魏高平镇将苟莫于将突骑二千救之。道成等引还南郑。
壬午,以征北将军始兴王濬为荆州刺史。帝怒未解,故濬久留京口;既除荆州,乃听入朝。
戊子,诏江州刺史武陵王骏统诸军讨西阳蛮,军于五洲。
严道育之亡命也,上分遣使者搜捕甚急。道育变服为尼,匿于东宫,又随始兴王濬至京口,。或出止民张旿家。濬入朝,复载还东宫,欲与俱往江陵。丁巳,上临轩,濬入受拜。是日,有告道育在张旿家者,上遣掩捕,得其二婢,云道育随征北还都。上谓濬与太子劭已斥遣道育,而闻其犹与往来,惆怅惋骇,乃命京口送二婢,须至检覆,乃治劭、濬之罪。潘淑妃抱濬泣曰:“汝前祝诅事发,犹冀能刻意思愆;何意更藏严道育!上怒甚,我叩头乞恩不能解,今何用生为!可送药来,当先自取尽,不忍见汝祸败也。”濬奋衣起曰:“天下事寻自当判,愿小宽虑,必不上累!”

诗句及注释

昭阳大荒落,一年。

  • 昭阳: 地名(可能是一个虚构的地点或代称)
  • 大荒落: 表示时间或季节的一种表达方式,可能指一年的末季或结束时期。
  • 一年: 表示这一年已经结束。

译文

在昭阳这个荒废的地方,一年的时间过去了。

赏析

这句诗通过使用“昭阳”和“大荒落”来表达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变迁,同时也暗示了某种荒凉或结束的气氛。通过“一年”这个词,诗人强调了时间的迅速流逝和一年之末的感慨。这种表达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以及诗人对于一年即将结束的感叹。


诗句及注释

南谯王义宣为司徒、扬州刺史。

  • 南谯王: 指的是南谯国的一位亲王。
  • 司徒、扬州刺史: 古代官职,分别代表高级的行政和军事职务。

译文

南谯王刘义宣被任命为司徒和扬州刺史。

赏析

这首诗记录了刘义宣被朝廷任命为高级官职的历史事件,显示了他的地位和权力的提升。通过这样的描述,诗歌不仅传达了历史信息,也可能反映了当时政治体制中的权力结构。


诗句及注释

萧道成等帅氐、羌攻魏武都,魏高平镇将苟莫于将突骑二千救之。

  • 萧道成: 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的侄子。
  • 氐: 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
  • 羌: 另一个中国古代的民族。
  • 魏: 指北魏。
  • 武都: 古郡名,位于今甘肃一带。
  • 高平镇将苟莫于: 指北魏的一名将领。
  • 突骑: 一种快速机动的骑兵部队。
  • 二千: 两千人的兵力单位。

译文

萧道成等人率领氐人和羌人攻打北魏的武都,北魏的高平镇将苟莫于率领两千骑兵前去救援。

赏析

此句描述了一次由南朝宋与北魏之间发生的军事行动。萧道成作为南朝一方的代表,联合氐人和羌人进攻北魏的武都地区,而北魏方面则有高平镇将苟莫于率领两千骑兵进行救援。这种描述不仅展示了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也体现了当时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和政治联盟。


诗句及注释

壬午,以征北将军始兴王濬为荆州刺史。帝怒未解,故濬久留京口;既除荆州,乃听入朝。

  • 征北将军: 古代官职,指负责北部边疆的将领。
  • 始兴王濬: 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后代,被封为始兴王,后担任刺史。
  • 荆州刺史: 古代官职,管理荆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 帝: 指宋文帝刘义隆。
  • 京口: 古地名,今江苏省镇江市一带。
  • 除: 解除官职的意思。

译文

壬午,任命征北将军始兴王刘濬为荆州刺史。宋文帝对此愤怒仍未平息,因此刘濬被长时间留在京口;等到他被任命为荆州刺史后,才允许他返回京城朝见。

赏析

这句话讲述了宋文帝对刘濬的处理过程,说明了他在担任荆州刺史期间的困境和最终的决定。宋文帝对刘濬的不满可能源于他对荆州治理的某些不满意或者刘濬个人的某些行为。然而,当他被任命为新职位后,他得以返回京城,这反映了宋文帝的政治决策和对人事安排的考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