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未,显祖下诏曰:“朕希心玄古,志存淡泊,爰命储宫践升大位,朕得优游恭己,栖心浩然。”
群臣奏曰:“昔汉高祖称皇帝,尊其父为太上皇,明不统天下也。今皇帝幼冲,万机大政,犹宜陛下总之。谨上尊号曰太上皇帝。”显祖从之。
己酉,上皇徙居崇光宫,采椽不斫,土阶而已;国之大事咸以闻。崇光宫在北苑中,又建鹿野浮图于苑中之西山,与禅僧居之。
冬,十月,魏沃野、统万二镇敕勒叛,遣太尉源贺帅众讨之;降二千馀落,追击馀党至枹罕、金城,大破之,斩首八千馀级,虏男女万馀口,杂畜三万馀头。诏贺都督三道诸军,屯于漠南。
先是,魏每岁秋、冬发军,三道并出,以备柔然,春中乃还。贺以为:“往来疲劳,不可支久;请募诸州镇武健者三万馀人,筑三城以处之,使冬则讲武,春则耕种。”不从。
【诗句】:
-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三·宋纪十五
- 丁未,显祖下诏曰:“朕希心玄古,志存淡泊,爰命储宫践升大位,朕得优游恭己,栖心浩然。”
- 群臣奏曰:“昔汉高祖称皇帝,尊其父为太上皇,明不统天下也。今皇帝幼冲,万机大政,犹宜陛下总之。”
- 显祖从之。
- 己酉,上皇徙居崇光宫,采椽不斫,土阶而已;国之大事咸以闻。
- 崇光宫在北苑中,又建鹿野浮图于苑中之西山,与禅僧居之。
- 冬,十月,魏沃野、统万二镇敕勒叛,遣太尉源贺帅众讨之;降二千馀落,追击馀党至枹罕、金城,大破之,斩首八千馀级,虏男女万馀口,杂畜三万馀头。诏贺都督三道诸军,屯于漠南。
- 先是,魏每岁秋、冬发军,三道并出,以备柔然,春中乃还。贺以为:“往来疲劳,不可支久;请募诸州镇武健者三万馀人,筑三城以处之,使冬则讲武,春则耕种。”不从。
【译文】:
- 资治通鉴记载了宋朝显祖皇帝的诏书,他表达了自己对古代哲学的崇敬和追求简朴的生活态度。他下令将太子扶上了皇位,自己则可以安心地享受生活,保持心境的宁静。 大臣们则建议皇帝应该统领全国的大权,但显祖皇帝不同意。
- 显祖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将上皇安置在崇光宫居住,宫殿的建筑材料都是最普通的竹木和泥土,没有多余的修饰。国家的大事都由上皇亲自过问和处理。
- 崇光宫位于北苑中,同时在西山建立了一座鹿野寺,让僧侣们居住在那里,与上皇一同修行。
- 在冬季,北魏的沃野(今内蒙古五原)和统万(今陕西靖边)两州的敕勒族起兵反叛,北魏派太尉源贺率军讨伐。源贺成功击败叛军,俘虏了两千多个部落首领,追击残部直到枹罕和金城,共斩杀敌人八千多人,掳获男女百姓一万多人和三千多匹战马。朝廷命令源贺率领三路大军,驻扎在黄河以北。
- 源贺认为频繁的军事活动会让士兵感到疲劳不堪,因此请求招募各州镇勇猛的士兵三万人左右,在边境地区修建三座城池,让他们在冬天练习武艺,在春天耕种农田。但是显祖皇帝没有同意。
【赏析】:
此诗描绘了北魏显祖皇帝对于政治事务的处理以及对待军事的态度。显祖皇帝崇尚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因此对于军队的管理采取了较为宽松的策略。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的军事力量,但也使得北魏能够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经济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