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以王忠嗣功名日盛,恐其入相,忌之。安禄山潜蓄异志,托以御寇,筑雄武城,大贮兵器,请忠嗣助役,因欲留其兵。忠嗣先期而往,不见禄山而还,数上言禄山必反;林甫益恶之。夏,四月,忠嗣固辞兼河东、朔方节度;许之。
冬,十月,己酉,上幸骊山温泉,改温泉宫曰华清宫。
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忠嗣以部将歌舒翰为大斗副使,李光弼为河西兵马使,充赤水军使。翰父祖本突骑施别部酋长,光弼,契丹王楷洛之子也,皆以勇略为忠嗣所重。忠嗣使翰击吐蕃,有同列为之副,倨慢不为用,翰挝杀之,军中股忄栗;累功至陇右节度副使。每岁积石军麦熟,吐蕃辄来获之,无能御者,边人谓之“吐蕃麦庄”。翰先伏兵于其侧,虏至,断其后,夹击之,无一人得返者,自是不敢复来。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 · 唐纪三十一
李林甫以王忠嗣功名日盛,恐其入相,忌之。安禄山潜蓄异志,托以御寇,筑雄武城,大贮兵器,请忠嗣助役,因欲留其兵。忠嗣先期而往,不见禄山而还,数上言禄山必反;林甫益恶之。夏,四月,忠嗣固辞兼河东、朔方节度;许之。冬,十月,己酉,上幸骊山温泉,改温泉宫曰华清宫。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忠嗣以部将歌舒翰为大斗副使,李光弼为河西兵马使,充赤水军使。翰父祖本突骑施别部酋长,光弼,契丹王楷洛之子也,皆以勇略为忠嗣所重。忠嗣使翰击吐蕃,有同列为之副,倨慢不为用,翰挝杀之,军中股栗;累功至陇右节度副使。每岁积石军麦熟,吐蕃辄来获之,无能御者,边人谓之“吐蕃麦庄”。翰先伏兵于其侧,虏至,断其后,夹击之,无一人得返者,自是不敢复来。
解析:
- 人物关系:
- 李林甫与王忠嗣的恩怨关系:李林甫对王忠嗣的功名日益增长感到嫉妒,担心他进入宰相职位,因此产生了猜忌心理。
- 王忠嗣与安禄山的关系:王忠嗣觉察到安禄山可能有不轨之心,多次向玄宗进谏,但遭到误解和打击。
- 政治斗争:
- 李林甫通过打压其他将领提升自己的权势:李林甫利用自己的政治智慧,通过排挤其他有能力的将领来巩固自己的势力。
- 王忠嗣的直言进谏导致被贬:由于王忠嗣坚持反对安禄山的野心,最终导致被贬并最终去世,这反映了当时朝廷中的派系斗争和权力争斗。
- 军事策略:
- 王忠嗣的军事策略:王忠嗣在面对安禄山的威胁时,采取了谨慎的态度,请求暂停战争并观察形势再做决定。
- 安禄山的策略:安禄山通过伪装自己是为了防御外敌而修筑城池,实际上却是为了积蓄力量进行叛乱。
- 王忠嗣对安禄山的不信任:王忠嗣在得知安禄山的真实意图后,坚决拒绝参与其军事行动,表现出了极高的警觉性和忠诚度。
- 历史背景:
- 唐朝的政治环境:唐朝时期,中央集权受到严重挑战,地方节度使拥有较大的权力,这对中央政权构成了威胁。
- 边疆危机:边疆地区的安全一直是唐朝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安禄山的叛乱给唐王朝带来了极大的不安。
- 文化影响:
- 《资治通鉴》作为史书的价值:作为一部重要的史籍,《资治通鉴》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提供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对于后世了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 历史事件的教育意义: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可以让人们认识到历史教训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指导现实生活和决策。
- 个人品质:
- 忠诚与勇敢的表现:王忠嗣在面对国家和个人安危时,始终坚守忠诚和勇敢的品质,这种精神值得后世学习和传颂。
- 智谋与决断:王忠嗣在处理复杂的政治局势时展现出了高超的智谋和果断的决断力,这些品质对于领导者来说至关重要。
- 社会影响:
- 边疆稳定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边疆的稳定对于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任何破坏边疆稳定的行动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 民心向背的决定性作用:民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权兴衰的关键因素,王忠嗣能够赢得民心的支持,体现了他的领导力和道德威望。
- 艺术表现:
-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描绘:《资治通鉴》不仅是史书,也是文学作品,其中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绘富有文学魅力和深度。
- 影视作品中的再现:影视作品通过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