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常清帅馀众至峡,陕郡太守窦廷芝已奔河东,吏民皆散。常清谓高仙芝曰:“常清连日血战,贼锋不可当。且潼关无兵,若贼豕突入关,则长安危矣。陕不可守,不如引兵先据潼关以拒之。”仙芝乃帅见兵西趣潼关。贼寻至,官军狼狈走,无复部伍,士马相腾践,死者甚众。至潼关,修完守备,贼至,不得入而去。禄山使其将崔乾祐屯陕,临汝、弘农、济阴、濮阳、云中郡皆降于禄山。是时,朝廷征兵诸道,皆未至,关中忷惧。会禄山方谋称帝,留东京不进,故朝廷得为之备,兵亦稍集。

禄山以张通儒之弟通晤为睢阳太守,与陈留长史杨朝宗将胡骑千馀东略地,郡县官多望风降走,惟东平太守嗣吴王祗、济南太守李随起兵拒之。祗,祎之弟也。郡县之不从贼者,皆倚吴王为名。单父尉贾贲帅吏民南击睢阳,斩张通晤。李庭望引兵欲东徇地,闻之,不敢进而还。庚子,以永王璘为山南节度使,江陵长史源洧为之副;颍王璬为剑南节度使,蜀郡长史崔圆为之副。二王皆不出阁。洧,光裕之子也。

诗句原文: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一十七 · 唐纪三十三
封常清帅馀众至峡,陕郡太守窦廷芝已奔河东,吏民皆散。

译文:
安禄山派遣他的将领崔乾祐驻守陕郡,并命令临汝、弘农、济阴、濮阳、云中郡都投降于安禄山。此时,朝廷正在召集各地兵马,但还未到达,关中地区非常恐慌。当安禄山开始考虑称帝时,他留在东京城没有前进,因此朝廷得以防备,兵马也逐渐聚集。

注释:

  1. “帅”:率领
  2. “陕郡”:今陕西省境内
  3. “干戈”:兵器与战斧
  4. “散”:离散
  5. “潼关”: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县西北的古关口
  6. “长安”:唐朝的首都
  7. “禄山”:即史思明
  8. “张通儒”:张守珪之子
  9. “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一带
  10. “胡骑”:胡人骑兵
  11. “睢阳太守”:官名
  12. “吴王”:封常清的弟弟
  13. “单父”:今河南省单父县
  14. “李庭望”:李希烈之字
  15. “永王璘”:李璘(lián)
  16. “颍王璬”:李珙(guō)
  17. “剑南节度使”:官名
  18. “蜀郡长史”:官名
  19. “李随”:李晟(sòng)
  20. “李庭望”:李希烈之字
  21. “永王璘”:李璘(lián)
  22. “颍王璬”:李珙(guō)
  23. “剑南节度使”:官名
  24. “蜀郡长史”:官名
  25. “李随”:李晟(sòng)
    赏析:
    此段描绘了安禄山在唐肃宗时期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及其对长安地区的影响。首先提到封常清率领余部到达峡中,随后描述了陕郡太守窦廷芝的败逃以及当地士民的流散。紧接着提到了安禄山派遣将领驻守陕郡,并有其他官员投降其麾下的情况。最后提及当安禄山考虑称帝时,他选择留守东京而未进一步进攻,从而使得朝廷得以准备应对,兵马也有所集结。整段文字通过对战事的描述和官员动向的叙述,展示了安禄山时期的紧张局势以及唐政府为抵御外敌所做出的努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