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戊子,上至凤翔。
郭子仪自洛交引兵趣河东,分兵取冯翊。己丑夜,河东司户韩旻等翻河东城迎官军,杀贼近千人。崔乾祐逾城得免,发城北兵攻城,且拒官军,子仪击破之。乾祐走,子仪追击之,斩首四千级,捕虏五千人,乾祐至安邑,安邑人开门纳之,半入,闭门击之,尽殪。乾佑未入,自白径岭亡去。遂平河东。
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江、淮庸调亦至洋川、汉中,上自散关通表成都,信使骆驿。长安人闻车驾至,从贼中自拔而来者日夜不绝。西师憩息既定,李泌请遣安西及西域之众,如前策并塞东北,自归、檀南取范阳。上曰:“今大众已集,庸调亦至,当乘兵锋捣其腹心,而更引兵东北数千里,先取范阳,不亦迂乎?”对曰:“今以此众直取两京,必得之。然贼必再强,我必又困,非久安之策。”上曰:“何也?”对曰:“今所恃者,皆西北守塞及诸胡之兵,性耐寒而畏暑,若乘其新至之锐,攻禄山已老之师,其势必克。两京春气已深,贼收其馀众,遁归巢穴,关东地热,官军必困而思归,不可留也。贼休兵秣马,伺官军之去,必复南来,然则征战之势未有涯也。不若先用之于寒乡,除其巢穴,则贼无所归,根本永绝矣。”上曰:“朕切于晨昏之恋,不能待此决矣。”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
唐纪三十五(至德元年丙申,公元七五六年)
二月戊子,肃宗驾临凤翔城。此事件标志着唐军在收复长安的过程中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郭子仪率领的部队从洛阳出发,迅速抵达河东,分兵夺取了冯翊。这一军事行动展示了唐军在军事指挥和战术运用上的卓越才能,为后续的平叛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月己丑夜,河东司户韩旻等人引领河东城的士兵迎接官军,斩杀贼军近千人。崔乾祐突破城墙得以逃生,发动城北士兵攻城并抵抗官军。然而,郭子仪成功击败了崔乾祐,斩首四千级,俘虏五千人。崔乾祐逃至安邑,安邑民众开门接纳他,但当他半入时便闭门攻击,最终被全部歼灭。崔乾祐未进入城中之前,已自白径岭逃走。至此,河东全境得以平定。
四月至五月间,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军队齐聚于凤翔城下,江、淮地区的庸调也陆续抵达洋川、汉中。此时,李泌建议派遣安西及西域的军队,采取先前的策略,直接攻打东北方向的范阳。李泌认为,虽然当前已经聚集了强大的军队和物资,应当乘胜直捣敌人核心地带,而非继续向西深入数千里后再取范阳,这是迂回的战略。
李泌进一步解释其原因:“现在依靠西北守塞以及各胡族军队的力量,他们习惯寒冷气候而畏惧炎热。如果趁新到之锐力攻打老练的叛军,必定能够取得胜利。但两京地区春天已经到来,叛军会收集余众撤回巢穴,关东之地天气渐热,官军必然陷入困境而思归。这样无法长时间停留作战,因此不宜再深入东北。”
肃宗对此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朕非常珍视朝暮亲情,实在难以等待这场决定性战役的结果。”尽管面临皇帝的忧虑,李泌坚持认为当前的形势是进攻的最佳时机,因为一旦在严寒环境中消灭叛军的老弱力量,他们的根基将会被彻底摧毁。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此篇记载了唐代中期的重要事件与战略决策。它不仅记录了唐朝在军事上的一系列行动,还反映了唐朝内部的政治纷争和对外策略的转变。通过详细分析这些历史事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朝的军事组织、政治运作以及对外关系,从而更好地把握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变迁。
赏析:本文通过对关键历史事件的梳理,揭示了唐朝如何应对危机和挑战,展现了当时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局势时,要善于利用现有条件,制定灵活多变的战略,以达到最终的胜利。此外,通过对《资治通鉴》的阅读和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增进对中华民族发展进程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