侁使人送璘家属还蜀,上曰:“侁既生得吾弟,何不送之于蜀而擅杀之邪!”遂废侁不用。

庚子,郭子仪遣其子旰及兵马使李韶光、大将军王祚济河击潼关,破之,斩首五百级。安庆绪遣兵救潼关,郭旰等大败,死者万馀人。李韶光、王祚战死,仆固怀恩抱马首浮渡渭水,退保河东。

三月,辛酉,以左相韦见素为左仆射,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裴冕为右仆射,并罢政事。

初,杨国忠恶宪部尚书苗晋卿,安禄山之反也,请出晋卿为陕郡太守,兼陕、弘农防御使。晋卿固辞老病,上皇不悦,使之致仕。及长安失守,晋卿潜窜山谷;上至凤翔,手敕征之为左相,军国大务悉咨之。

上皇思张九龄之先见,为之流涕,遣中使至曲江祭之,厚恤其家。

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张巡谓将士曰:“吾受国恩,所守,正死耳。但念诸君捐躯命,膏草野,而赏不酬勋,以此痛心耳!”将士皆激励请奋。巡遂椎牛,大飨士卒,尽军出战。贼望见兵少,笑之。巡执旗,帅诸将直冲贼阵。贼乃大溃,斩将三十馀人,杀士卒三千馀人,逐之数十里。明日,贼又合军至城下,巡出战,昼夜数十合,屡摧其锋,而贼攻围不辍。

”`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一十九 · 唐纪三十五

至德元年(丙申,公元756年)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中之上

至德元年,是唐朝动荡不安的一年。此时,朝廷内部权力斗争激烈,节度使之间的矛盾加剧了国家的政治危机。长安被叛军占领后,肃宗被迫逃往成都,而他的亲信李奂则奉命护送他的兄弟李璘及其家属前往蜀地。然而,李奂却未能将李璘安全送达,而是擅自将他杀害。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当时政治局势的混乱,也反映出节度使们为了个人利益,不惜牺牲国家利益的情况。

三月,郭子仪派遣其子郭旰及兵马使李韶光、大将军王祚渡过黄河攻打潼关,并成功击败守军,斩首五百级。安庆绪派遣援军企图支援潼关,但郭旰等人最终战败,死伤惨重。尽管郭旰和王祚在战斗中战死,但仆固怀恩仍抱着马首渡过渭水,撤退到河东继续抵抗叛军。这次战役虽然失败,但仆固怀恩的坚持为后来的反击奠定了基础。

四月,杨国忠因为对尚书苗晋卿的不满,在安禄山叛乱时请求将其调离京城,任命为陕郡太守。但杨国忠并未满足于这一安排,他暗中策划让苗晋卿离开长安,并在长安失守后,令其潜逃至山谷中。当肃宗抵达凤翔时,他下令重新征召苗晋卿为左相,处理国家大事并咨询其意见。这一决定表明了杨国忠对张九龄先见之明的认可以及对其忠诚的信任。

五月,由于连日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朝廷开始考虑调整官员的职务。韦见素被任命为左仆射,裴冕被任命为右仆射,二人都暂时停止了宰相职务。这一变动可能旨在缓解朝廷内部的紧张气氛,同时也反映了朝廷对于当前形势的谨慎态度。

六月,尹子奇再次率领大量军队攻打睢阳。张巡面对士兵和将领表达了自己的忧虑,他提醒将士们他们的国家和职责。在士兵们的努力下,张巡最终带领他们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尽管敌军众多,但张巡和他的部队仍然展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展现了张巡的军事才能,也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牺牲精神。

七月,由于战事的需要,朝廷不得不再次调整官职配置。张巡和尹子奇的战斗成为了朝廷关注的焦点。张巡通过鼓舞士气和激励士兵,展示了领导者的决心和勇气。尽管面临困境,但他始终坚守岗位,为保卫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

八月,随着战争的持续,朝廷不得不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来加强军事防御。这些措施包括增派兵力、加固城池和提升装备等。同时,朝廷也加强了与各节度使的联系,以确保各地的军事行动能够协调一致地进行。

九月,由于连续不断的战争,国家财政紧张到了极点。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朝廷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增加收入和减少开支。这包括征收额外的税赋、出售政府公债以及限制奢侈品的消费等。此外,朝廷还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以确保他们遵守规定并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支持。

十月,随着战事的深入,朝廷需要更多的军事人才来应对日益严峻的挑战。因此,朝廷开始加强对士兵的选拔和培训工作。这不仅包括提高士兵的身体素质,还包括培养他们的军事技能和领导力。通过这种方式,士兵们能够在战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十一月,面对日益严峻的战事形势,朝廷不得不调整军事策略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威胁。这包括加强对边境地区的防御、调整军队的部署和战术以及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关系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希望能够有效遏制敌人的进攻并确保国家的安全稳定。

十二月,随着冬季的到来,战事变得更加艰难。寒冷的天气给士兵带来了额外的困难,但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克服种种困难继续战斗。这种坚定的精神和勇气是值得赞扬的。同时,朝廷也开始反思过去的决策是否合理并寻求改进的方法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赏析: 本诗记录了唐朝至德元载年间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包括李奂未能保护李璘而被处死、郭旰与李韶光等人在潼关的激战、仆固怀恩在渭水的英勇表现、杨国忠因对苗晋卿的处理引发的朝政风波以及张巡在睢阳坚守的英勇事迹。这些事件共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物的复杂性格。通过阅读本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朝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