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郭子仪诣阙请自贬;甲子,以子仪为左仆射。
尹子奇益兵围睢阳益急,张巡于城中夜鸣鼓严队,若将出击者;贼闻之,达旦儆备。既明,巡乃寝兵绝鼓。贼以飞楼瞰城中,无所见,遂解甲休息。巡与将军南霁云、郎将雷万春等十馀将各将五十骑开门突出,直冲贼营,至子奇麾下,营中大乱,斩贼将五十馀人,杀士卒五千馀人。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子奇乃收军退还。
六月,癸未,田乾真围安邑。会陕郡贼将杨务钦密谋归国,河东太守马承光以兵应之,务钦杀城中诸将不同己者,翻城来降。乾真解安邑,遁去。
将军王去荣以私怨杀本县令,当死。上以其善用砲,壬辰,敕免死,以白衣于陕郡效力。中书舍人贾至不即行下,上表,以为:“去荣无状,杀本县之君。《易》曰:‘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若纵去荣,可谓生渐矣。议者谓陕郡初复,非其人不可守。然则它无去荣者,何以亦能坚守乎?陛下若以砲石一能即免殊死,今诸军技艺绝伦者,其徒实繁。必恃其能,所在犯上,复何以止之!若止舍去荣而诛其馀者,则是法令不一而诱人触罪也。今惜一去荣之材而不杀,必杀十如去荣之材者,不亦其伤益多乎!夫去荣,逆乱之人也,焉有逆于此而顺于彼,乱于富平而治于陕郡,悖于县君而不悖于大君欤!伏惟明主全其远者、大者,则祸乱不日而定矣。”上下其事,令百官议之。太子太师韦见素等议,以为:“法者天地大典,帝王犹不敢擅杀,而小人得擅杀,是臣下之权过于人主也。去荣既杀人不死,则军中凡有技能者,亦自谓无忧,所在暴横。为郡县者,不亦难乎!陛下为天下主,爱无亲疏,得一去荣而失万姓,何利之有!于律,杀本县令,列于十恶。而陛下宽之,王法不行,人伦道屈,臣等奉诏,不知所从。夫国以法理,军以法胜;有恩无威,慈母不能使其子,陛下厚养战士而每战少利,岂非无法邪!今陕郡虽要,不急于法也。有法则海内无忧不克,况陕郡乎!无法则陕郡亦不可守,得之何益!而去荣末技,陕郡不以之存亡;王法有无,国家乃为之轻重。此臣等所以区区愿陛下守贞观之法。”上竟舍之。至,曾之子也。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唐纪三十五
司空郭子仪前往朝堂请求自降官职;甲子,朝廷任命郭子仪为左仆射。
尹子奇增加兵力围攻睢阳更加紧急,张巡在城中夜里鸣鼓严阵以待,好像要出击一样;贼兵听到这个消息后,通宵警戒防备。天亮时,张巡下令停止擂鼓。贼军利用高楼上的观察,什么也看不到,于是解下铠甲休息。张巡与将军南霁云、郎将雷万春等十几个将领各自率领五十骑打开城门突围,直接冲入敌营,到达尹子奇麾下。敌军营中大乱,杀死了五十多个敌军将官,杀伤五千多名士卒。张巡想要瞄准尹子奇却认不出来,于是用蒿秆削成了箭,射中的人很高兴,说张巡箭已经用完,跑去找尹子奇,才知道他的模样,让南霁云射他,结果射瞎了他的左眼,差点活捉了他。尹子奇于是收兵退走。
六月,癸未日,田乾真围安邑。会陕西贼将杨务钦秘密谋划投降大唐,河东太守马承光带兵响应,杨务钦杀死城中各将领不同自己意见的,翻城过来投降。乾真解除包围安邑之役,逃去。
将军王去荣因为私怨杀了本县令,应该判死罪。皇上认为他去荣善于使用火炮,壬辰日,赦免他死罪,让他穿着白衣在陕州郡效力。中书舍人贾至没有立即执行命令,上表皇帝,认为:“去荣无状,杀害了本县的县官。《易经》上说:‘臣杀了他的君,子杀了他的父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是逐渐造成的。’如果放走去荣,可以说就是慢慢发展起来。议论的人都说陕州刚刚收复,不适合防守。然而其他的将领没有去荣,他们怎么能够坚守呢?陛下如果以去荣一个人有特殊技能就赦免他的死刑,现在诸军的技艺都非常高超。他们一定仗恃自己的才能,到处犯上,还能用什么来制止他们!如果只是放过去荣而诛杀其他人,这就是法令不统一而引诱人们犯罪啊。现在吝惜一个去荣的才干而不杀他,那么一定会杀掉十个像去荣这样的将领,这不就更有害吗!去荣是逆反叛乱的人,怎么能在这里逆反而在别处顺从,乱于富平而在陕州郡治理,悖于县官而不悖于天子呢?希望您能够保全远方和大的方面,那么祸乱不久就可以安定下来。”皇上下令讨论这件事,让百官发表意见。太子太师韦见素等人认为:“法是天地的大典,帝王还不敢擅自杀人,而小人能擅自杀人,是臣下的权力超过了君主。去荣既然杀人不死,那么军中那些有技能的人也会自以为很安全,到处横行霸道。作为地方官员,这不是很为难吗!陛下身为天下的主人,爱没有亲疏之分,得到了一个去荣而失去了万民百姓的利益,有什么好处呢?按照法律,杀本县县官,列为十恶之罪。而陛下宽容他,王法不能施行,人伦道义被屈曲,我们奉诏令不知道如何是好。国家以法制管理,军队以法律取胜;有恩惠但没有威势,慈母也不能使她的儿子听命。陛下厚养战士却每战少利,这难道不是没有法度吗!现在陕州虽然重要,但并不急于法度的落实。有了法则全国无忧不成问题,何况是陕州!没有法则就无法守城,得到它又有什么好处呢!而且去荣的技能不过是末端的技术而已,陕州不以它存亡为重;王法是否存在无所谓,国家就要根据情况轻重来决定事情。这是我等所以恳切请求陛下遵守贞观时期的法律。”皇上终于放弃这个建议。到任后,他曾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