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巳,贼将安武臣攻陕郡,杨务钦战死,贼遂屠陕。
崔涣在江南选补,冒滥者众,八月,甲申,罢涣为馀杭太守、江东采访、防御使。
以张镐兼河南节度、采访等使,代贺兰进明。
灵昌太守许叔冀为贼所围,救兵不至,拔众奔彭城。
睢阳士卒死伤之馀,才六百人,张巡、许远分城而守之,巡守东北,远守西南,与士卒同食茶纸,不复下城。贼士攻城者,巡以逆顺说之,往往弃贼来降,为巡死战,前后二百馀人。
是时,许步冀在谯郡,尚衡在彭城,贺兰进明在临淮,皆拥兵不救。城中日蹙,巡乃令南霁云将三十骑犯围而出,告急于临淮。霁云出城,贼众数万遮之,霁云直冲其众,左右驰射,贼众披靡,止亡两骑。既至临淮,见进明,进明曰:“今日睢阳不知存亡,兵去何益!”霁云曰:“睢阳若陷,霁云请以死谢大夫。且睢阳既拔,即及临淮,譬如皮毛相依,安得不救!”进明爱霁云勇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去坐。霁云慷慨,泣且语曰:“霁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馀矣!霁云虽欲独食,且不下咽,大夫坐拥强兵,观睢阳陷没,曾无分灾救患之意,岂忠臣义士之所为乎!”因啮落一指以示进明,曰:“霁云既不能达主将之意,请留一指以示信归报。”座中往往为泣下。
诗句与译文对应:
-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一十九 · 唐纪三十五”
- 译文: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第219卷,唐朝第35年
- 诗句:“丁巳,贼将安武臣攻陕郡,杨务钦战死,贼遂屠陕。”
- 注释:在日期“丁巳”和人物“安武臣”之间,事件是攻击陕城,杨务钦在此战斗中牺牲,随后被敌人占领并彻底摧毁。
- 赏析:这反映了安史之乱期间,叛军对重要城镇如陕城的猛烈攻势,以及当地守军如何在不利条件下奋战至死的情况。
- 诗句:“崔涣在江南选补,冒滥者众,八月,甲申,罢涣为馀杭太守、江东采访、防御使。”
- 译文:崔涣在江南进行选拔补充时,出现了很多不称职的人,到了八月,在甲申这一天,他被免去了余杭太守的职位,转任为江东采访、防御使。
- 诗句:“以张镐兼河南节度、采访等使,代贺兰进明。”
- 译文:朝廷任命张镐兼任河南的节度、采访等使,取代了贺兰进明的职务。
- 诗句:“灵昌太守许叔冀为贼所围,救兵不至,拔众奔彭城。”
- 译文:灵昌太守许叔冀被敌军围困,但救援的部队迟迟未到。最终,他带领部下撤退前往彭城。
- 诗句:“睢阳士卒死伤之馀,才六百人,张巡、许远分城而守之。巡守东北,远守西南,与士卒同食茶纸,不复下城。”
- 译文:睢阳的守军虽然伤亡严重,但剩余人员仅六百人。张巡和许远分别防守城墙的东北和西南角,他们与士兵一起吃同样的茶叶和纸张,不再从城内撤退。
- 诗句:“贼士攻城者,巡以逆顺说之,往往弃贼来降,为巡死战,前后二百馀人。”
- 译文:当叛军进攻时,张巡根据敌我形势进行劝说,使得许多叛变的士兵放弃叛军投诚归顺,并为张巡拼死战斗,共超过二百人。
- 诗句:“是时,许步冀在谯郡,尚衡在彭城,贺兰进明在临淮,皆拥兵不救。”
- 译文:当时,有三位官员——许步冀在谯郡、尚衡在彭城、贺兰进明在临淮——都拥有强大的兵力却选择袖手旁观。
- 诗句:“城中日蹙,巡乃令南霁云将三十骑犯围而出,告急于临淮。”
- 译文:随着城市的困境日益加剧,张巡命令南霁云率领三十名骑兵突破包围,向临淮求援。
- 诗句:“霁云出城,贼众数万遮之,霁云直冲其众,左右驰射,贼众披靡,止亡两骑。”
- 译文:南霁云冲出重围后,数以万计的叛贼阻拦他,但霁云勇猛地直冲敌军中。叛军左右射击,但最终只有两名叛军被打死。
- 诗句:“既至临淮,见进明,进明曰:“今日睢阳不知存亡,兵去何益!”霁云曰:“睢阳若陷,霁云请以死谢大夫。且睢阳既拔,即及临淮,譬如皮毛相依,安得不救!”进明爱霁云勇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去坐。”
- 译文:南霁云抵达临淮后见到贺兰进明。贺兰进明说:“现在睢阳的生死尚未可知,我们撤兵又有何益处?”霁云坚定地说:“如果睢阳失陷,我愿意用生命来报答您大人。而且一旦睢阳得手,我们就能援助临淮,就像皮和毛互相依赖一样,怎么能不救呢?”贺兰进明被霁云的勇敢和忠诚所感动,但还是坚持让他留下了。同时准备了食物和音乐来款待他。最后让霁云坐下。
- 诗句:“霁云慷慨,泣且语曰:“霁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馀矣!霁云虽欲独食,且不下咽,大夫坐拥强兵,观睢阳陷没,曾无分灾救患之意,岂忠臣义士之所为乎!”因啮落一指以示进明,曰:“霁云既不能达主将之意,请留一指以示信归报。”座中往往为泣下。”
- 译文:南霁云情绪激动地哭泣着说:“我来的时候,睢阳的百姓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吃饭了!即使我自己想独自吃一口,也不忍心吞下去。您作为一位将军,坐在高高的营帐内观看睢阳沦陷而无动于衷,难道是一位忠臣义士应该做的吗?”于是用牙齿咬下一小块手指给贺兰进明看,表示自己未能传达主将的意愿,请求留下这一指作为回音。在座的众人听了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安史之乱期间的一段历史片段。诗中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叛军围攻睢阳、守将英勇抵抗的情景。特别是张巡和许远等人的坚守和牺牲精神,展现了古代将领在国难当头时的忠义与勇气。南霁云的突围行动更是突显了他的无畏和忠诚。全诗充满了战争的残酷与英雄的悲壮,同时也体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忠诚。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的敬意以及对和平稳定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