霁云察进明终无出师意,遂去。至宁陵,与城使廉坦同将步骑三千人,闰月,戊申夜,冒围,且战且行,至城下,大战,坏贼营,死伤之外,仅得千人入城。城中将吏知无救,皆恸哭,贼知援绝,围之益急。
初,房琯为相,恶贺兰进明,以为河南节度使,以许叔冀为进明都知兵马使,俱兼御史大夫。叔冀自恃麾下精锐,且官与进明等,不受其节制。故进明不敢分兵,非惟疾巡、远功名,亦惧为叔冀所袭也。
戊辰,上劳飨诸将,遣攻长安,谓郭子仪曰:“事之济否,在此行也!”对曰:“此行不捷,臣必死之!”
辛未,御史大夫崔光远破贼于骆谷,光远行军司马王伯伦、判官李椿将二千人攻中渭桥,杀贼守桥者千人,乘胜至苑门。贼有先屯武功者,闻之,奔归,遇于苑北,合战,杀伯伦,擒椿送洛阳。然自是贼不复屯武功矣。
霁云察进明终无出师意,遂去。至宁陵,与城使廉坦同将步骑三千人,闰月,戊申夜,冒围,且战且行,至城下,大战,坏贼营,死伤之外,仅得千人入城。城中将吏知无救,皆恸哭,贼知援绝,围之益急。
初,房琯为相,恶贺兰进明,以为河南节度使,以许叔冀为进明都知兵马使,俱兼御史大夫。叔冀自恃麾下精锐,且官与进明等,不受其节制。故进明不敢分兵,非惟疾巡、远功名,亦惧为叔冀所袭也。
戊辰,上劳飨诸将,遣攻长安,谓郭子仪曰:“事之济否,在此行也!”对曰:“此行不捷,臣必死之!”
辛未,御史大夫崔光远破贼于骆谷,光远行军司马王伯伦、判官李椿将二千人攻中渭桥,杀贼守桥者千人,乘胜至苑门。贼有先屯武功者,闻之,奔归,遇于苑北,合战,杀伯伦,擒椿送洛阳。然自是贼不复屯武功矣。
译文:
霁云看到晋明没有出兵的迹象,就离开了。到达宁陵,与当地守军将领廉坦一同率领步兵和骑兵共三千人,闰月戊申之夜,冒着敌人的包围,边战斗边前进,终于到了城下,展开激烈战斗后,破坏了敌军的营寨。在战斗中牺牲或受伤的人员外,只勉强有一千人得以进入城中。城中的将领官吏知道援军已无法再得到,因此全都痛哭流涕。叛军得知救援已经断绝,于是加紧了对城池的围攻。
起初,房琯担任宰相时,厌恶贺兰进明,认为他适合担任河南节度使,任命许叔冀为进明的都知兵马使,同时兼任御史大夫。许叔冀自认为麾下的精锐部队非常强大,而且官位与进明相同,所以不接受他的指挥。因此进明不敢分兵行动,既害怕被巡夜和远名等人抢功,也担心会被许叔冀袭击。
戊辰,皇帝慰劳并犒赏各位将领,派遣他们攻打长安。皇帝对郭子仪说:“事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你们的这次行动!”郭子仪回答说:“如果不成功,我一定拼死战斗。”
辛未,御史大夫崔光远在骆谷击败贼军,光远的行军司马王伯伦、判官李椿率领两千人进攻中渭桥。杀死了守桥的敌人一千多人,乘胜直逼苑门。原先在武功屯兵的叛军听说后,纷纷逃回,在苑北与他们相遇,两军进行激战。王伯伦被杀,李椿被抓获后押送到洛阳。从那时起,叛军再也没有屯兵在武功。
赏析:
本段描述了唐肃宗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其中涉及到多个关键人物和事件的发展。首先通过描写霁云观察进明的态度和行动来引出后续的事件发展,展现了当时将领们的策略和心态。接着详细叙述了崔光远在骆谷击败贼军的过程和结果,突出了其在战役中的英勇表现和战术运用。最后通过描述郭子仪的坚决态度和对失败后果的预见,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于这场战争复杂性和重要性的理解。整体上,这段文字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和人物性格刻画,生动地展示了唐代中期的一次重要军事活动及其背后的战略和策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