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者或罪张巡以守睢阳不去,与其食人,曷若全人。其友人李翰为之作传,表上之,以为:“巡以寡击众,以弱制强,保江、淮以待陛下之师,师至而巡死,巡之功大矣。而议者或罪巡以食人,愚巡以守死,善遏恶扬,录瑕弃用,臣窃痛之!巡所以固守者,以待诸军之救,救不至而食尽,食既尽而及人,乖其素志。设使巡守城之初已有食人之计,损数百之众以全天下,臣犹曰功过相掩,况非其素志乎!今巡死大难,不睹休明,唯其令名是其荣禄。若不时纪录,恐远而不传,使巡生死不遇,诚可悲焉!臣敢撰传一卷献上,乞编列史官。”众议由是始息。是后赦令无不及李憕等,而程千里独以生执贼庭,不沾褒赠。甲子,上皇御宣政殿,以传国宝授上,上始涕泣而受之。
安庆绪之北走也,其大将北平王李归仁及精兵曳落河、同罗、六州胡数万人皆溃归范阳,所过俘掠,人物无遗。史思明厚为之备,且遣使逆招之范阳境,曳落河、六州胡皆降。同罗不从,思明纵兵击之,同罗大败,悉夺其所掠,馀众走归其国。
译文:
张巡坚守睢阳城,以少胜多,以弱制强,保卫了江、淮地区,等待唐军的到来。然而,一些议论者认为张巡用士兵换取食物是罪过,应该保全士兵的生命,而不是牺牲士兵。李翰为张巡写传,上奏给皇帝,认为张巡以死守城,功劳很大。而那些议论的人却责怪他让士兵去取食,违背了他的初衷。如果张巡在守城之初就计划取食,牺牲数百士兵保全天下,我还会认为他的功绩与罪过相当,更何况他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呢!现在张巡在危难之时,未能看到太平盛世,只因为他的名声,才获得荣耀与俸禄。如果不及时记录并保存这些事迹,恐怕将来会失传。这样,张巡的生死就不会被人们所知,实在是可悲啊!我愿意撰写一篇传记,献给朝廷,乞求将这篇传记编入史官的记录中。众人的议论由此而止。从此以后,赦令没有包括李憕等人,但程千里独自因活捉叛军将领而被朝廷称赞,却没有得到褒奖和赠予。甲子日,唐肃宗在宣政殿,把传国宝授予上皇。上皇开始流泪接受宝物。
赏析:
这段历史记载描绘了张巡坚守睢阳城的英勇事迹。面对强大的敌军,张巡以少胜多,坚守城池,保护了江、淮地区,等待唐军到来。然而,一些议论者对张巡的行为表示不满,认为他为了保全自己,牺牲士兵的生命。李翰为此写了传记,希望朝廷能够记录下来,表彰张巡的功绩。
张巡坚守睢阳城的故事,展现了他在国家危难时期所展现出的英雄气概和忠诚精神。他的坚守不仅是对抗敌人的顽强斗争,更是一种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所作出的自我牺牲。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国家面临危机时,我们应该像张巡一样,坚守岗位,为国家和人民付出一切。
这段历史记录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战争的看法和评价。一些人认为张巡不应该牺牲士兵的生命来保全自己,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的坚守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这种分歧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战争的不同看法和价值观的差异。
通过阅读这段历史记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朝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它也为我们提供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和方法的思考,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