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三司议陷贼官罪状至范阳,思明谓诸将曰:“陈希烈辈皆朝廷大臣,上皇自弃之幸蜀,今犹不免于死,况吾属本从安禄山反乎!”诸将请思明表求诛光弼,思明从之,命判官耿仁智与其僚张不矜为表云:“陛下不为臣诛光弼,臣当自引兵就太原诛之。”不矜草表以示思明,及将入函,仁智悉削去之。写表者以白思明,思明命执二人斩之。仁智事思明久,思明怜,欲活之,复召入,谓曰:“我任使汝垂三十年,今日非我负汝。”仁智大呼曰:“人生会有一死,得尽忠义,死之善者也。今从大夫反,不过延岁月,岂若速死之愈乎!”思明怒,乱捶之,脑流于地。
乌承玼太原,李光弼表为昌化郡王,充石岭军使。
秋,七月,丙戌,初铸当十大钱,文曰“乾元重宝”,从御史中丞第五琦之谋也。
诗句:会三司议陷贼官罪状至范阳,思明谓诸将曰“陈希烈辈皆朝廷大臣,上皇自弃之幸蜀,今犹不免于死,况吾属本从安禄山反乎!”
译文:当三司讨论陷害叛贼官员的罪行时,范阳传来了消息。安庆绪对部下说:“陈希烈等人都是朝廷大臣,玄宗皇帝自己放弃他们而逃往四川,今天他们仍然不能幸免于一死,何况我们原本是从安禄山造反的吗?”
注释:
- 思明(安庆绪):唐朝末年的军阀,后成为安史之乱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与史思明、蔡希德等联合发动叛乱,对抗中央政权。
- 陈希烈:唐朝末期的大臣,因参与政变而被处决。
- 上皇:指唐玄宗,曾因政治斗争被流放至四川。
- 长安(今西安):当时唐朝的都城,范阳即今河北省廊坊市。
- 三司:唐朝时期的中央监察机构,负责审理重大案件。
- 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是当时叛军的主要根据地之一。
- 光弼:唐朝名将,曾任朔方节度使,负责镇压叛军。
- “乾元重宝”:这是李光弼请求铸造的一种货币,用于支持战争费用。
赏析:
这段诗描绘了唐朝末年安禄山叛乱期间,唐肃宗与叛军将领之间的一场对话。诗人通过这段对话展示了安庆绪对朝廷官员的轻蔑以及他对自己和部下的未来命运的担忧。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朝廷内部的矛盾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