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以郭子仪为东畿、山东、河东诸道元帅,权知东京留守。以河西节度使来瑱行陕州刺史,充陕、虢、华州节度使。

夏,四月,庚子,泽潞节度使王思礼破史思明将杨旻于潞城东。

太子詹事李辅国,自上在灵武,判元帅行军司马事,侍直帷幄,宣传诏命,四方文奏,宝印符契,晨夕军号,一以委之,乃还京师,专掌禁兵,常居内宅,制敕必经辅国押署,然后施行,宰相百司非时奏事,皆因辅国关白、承旨。常于银台门决天下事,事无大小,辅国口为制敕,写付外施行,事毕闻奏。又置察事数十人,潜令于人间听察细事,即行推按;有所追索,诸司无敢拒者。御史台、大理寺重囚,或推断未毕,辅国追诣银台,一时纵之。三司、府、县鞫狱,皆先诣辅国咨禀,轻重随意,称制敕行之,莫敢违者。宦官不敢斥其官,皆谓之五郎。李揆山东甲族,见辅国执子弟礼,谓之五父。

《资治通鉴》的记载显示,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四月十八日,泽潞节度使王思礼在潞城东面击败史思明的将军杨旻,这一行动彰显了唐朝军队的战斗力和将领的英勇,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军事动态的密切关联。接下来将详细阐述诗句与译文:

  1. 诗句内容
  • 诗句原文:郭子仪为东畿、山东、河东三道元帅,权知东京留守。以河西节度使来瑱行陕州刺史,充陕、虢、华州节度使。夏,四月,庚子,泽潞节度使王思礼破史思明将杨旻于潞城东。太子詹事李辅国,自上在灵武,判元帅行军司马事,侍直帷幄,宣传诏命,四方文奏,宝印符契,晨夕军号,一以委之。宰相百司非时奏事,皆因辅国关白、承旨。常于银台门决天下事,制敕必经辅国押署,然后施行,宰臣百司非时奏事,皆因辅国关白、承旨。常于银台门决天下事,制敕必经辅国押署,然后施行。
  1. 译文
  • 郭子仪被任命为东都、山东、河东三道元帅,暂时主持东京留守事务。任命河西节度使来瑱为陕州刺史,兼任陕、虢、华三州节度使。夏季四月十八日,泽潞节度使王思礼在潞城东面打败了史思明的将军杨旻。太子詹事李辅国,自从玄宗流亡到灵武后,他担任过元帅行军司马的职责,在皇帝身边负责传达命令、处理公文、掌管印章等重要事务。他还负责向皇帝报告国家大事,处理各种文件和法令,这些权力通常都交由他来决定。此外,他还负责监督宰相和其他高级官员的工作。李辅国还常常在银台门(皇宫内的重要部门)决定天下大事的处理方式,所有的诏书都必须经过他的审核和签署才能颁布实施。同时,宰相和各部门的高级官员也需要通过李辅国的报告或建议来执行他们的任务。李辅国的权威和影响力在朝廷中是非常高的,因此他的命令具有很大的权威性。
  1. 赏析
  • 李辅国是唐代晚期的一个复杂历史人物,他的政治手腕和对皇权的控制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和讨论。从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李辅国不仅在政治决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他的权力也导致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述一系列重大事件展现了唐代中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状况。这些事件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也反映了个人的命运和抉择。
  • 诗歌中的“郭子仪破贼”体现了唐代军队的强大和勇敢;而“李辅国专权”则展示了当时宫廷政治的复杂和黑暗。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历史事件的严重性,也揭示了人性中善恶两面的复杂性。
  1. 背景
  • 诗中的“丙申,以郭子仪为东畿、山东、河东三道元帅,权知东京留守。”这一句表明郭子仪被任命为东畿(今北京一带)、山东、河东(今山西一带)三道元帅,临时负责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留守工作。这表明当时唐朝政府正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同时也显示出郭子仪在军事和政治上的高超才能。
  • “以河西节度使来瑱为陕州刺史,充陕、虢、华州节度使。”这句话说明了朝廷为了加强对西部地区的控制,任命来瑱为陕州刺史,并兼任陕、虢、华三州节度使。来瑱是唐朝的一位著名将领,此次任命进一步巩固了唐朝的西疆防线。

李辅国作为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其复杂的角色定位和历史影响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通过对《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中相关诗句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加全面地把握唐代中期的历史变迁和政治生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