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卯,以朔方节度副使、殿中监仆固怀恩兼太常卿,进爵大宁郡王。怀恩从郭子仪为前锋,勇冠三军,前后战功居多,故赏之。
八月,乙巳,襄州将康楚元、张嘉延据州作乱,刺史王政奔荆州。楚元自称南楚霸王。
回纥以宁国公主无子,听归;丙辰,至京师。
戊午,上使将军曹日升往襄州慰谕康楚元,贬王政为饶州长史,以司农少卿张光奇为襄州刺史;楚元不从。
壬戌,以李光弼为幽州长史、河北节度等使。
九月,甲午,张嘉延袭破荆州,荆南节度使杜鸿渐弃城走,澧、朗、郢、峡、归等州官吏闻之,争潜窜山谷。
戊辰,更令绛州铸乾元重宝大钱,加以重轮,一当五十;在京百官,先以军旅毕无俸禄,宜以新钱给其冬料。
丁亥,以太子少保崔光远为荆、襄招讨使,充山南东道处置兵马都使;以陈、颍、亳、申节度使王仲升为申、沔等五州节度使,知淮南西道行军兵马。
以下是对《资治通鉴 · 卷二百二十一》中诗句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必要的注释:
诗句解读与注释:
- “辛卯,以朔方节度副使、殿中监仆固怀恩兼太常卿,进爵大宁郡王。”
- 诗意: 辛卯日,朝廷任命朔方节度副使、殿中监仆固怀恩兼任太常卿,并晋升其为大宁郡王。
- 注释: 辛卯表示日期,朔方节度指唐代边疆的军事长官区,殿中监负责皇帝的侍从和礼仪事务,太常卿是朝廷中的官职之一,负责祭祀和文化事务。
- “康楚元、张嘉延据州作乱,刺史王政奔荆州。”
- 诗意: 八月乙巳日,襄州将领康楚元和张嘉延占据州城发动叛乱,刺史王政逃往荆州。
- 注释: 襄州指位于现今河南省北部的一个州,康楚元和张嘉延是当地叛乱的首领,王政是唐朝在该地区的官员,他们因为叛军而逃离自己的领地到荆州。
- “回纥以宁国公主无子,听归;丙辰,至京师。”
- 诗意: 丙辰日,回纥可汗因为宁国公主没有儿子,允许其回国;公主最终到达京城。
- 注释: 回纥是唐代的一个民族政权,宁国公主是回纥可汗的女儿,没有儿子意味着需要找到合适的配偶以确保国家的未来。公主最终被允许返回长安,这显示了唐朝对于边疆民族关系的处理。
- “戊午,上使将军曹日升往襄州慰谕康楚元,贬王政为饶州长史,以司农少卿张光奇为襄州刺史;楚元不从。”
- 诗意: 戊午日,唐肃宗派将军曹日升前往襄州安抚康楚元,将王政降职为饶州长史,任命司农少卿张光奇为襄州刺史,然而康楚元并未遵从。
- 注释: “上”指唐肃宗李亨,“使将军曹日升”表明这是一次由朝廷派遣的军事行动或政治行动。曹日升和张光奇分别是唐朝的高级军官和行政官员,他们受命于皇帝处理地方上的事务。
- “壬戌,以李光弼为幽州长史、河北节度等使。”
- 诗意: 壬戌日,朝廷任命李光弼为幽州长史、河北节度使等职务。
- 注释: 李光弼是当时著名的军事人物,他在对抗安禄山叛乱中表现出色。被任命为河北的节度使显示了他在这一地区拥有较大的权力和影响力。
- “九月,甲午,张嘉延袭破荆州,荆南节度使杜鸿渐弃城走,澧、朗、郢、峡、归等州官吏闻之,争潜窜山谷。”
- 诗意: 九月甲申日,张嘉延袭击并攻破荆州,荆南节度使杜鸿渐放弃城池逃跑,澧、朗、郢、峡、归等州的官吏听到后纷纷躲藏起来。
- 注释: “袭破”说明张嘉延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弃城”是指杜鸿渐放弃了荆州城。“官吏”指的是那些因战乱而失去职位的官员。
- “戊辰,更令绛州铸乾元重宝大钱,加以重轮,一当五十;在京百官,先以军旅毕无俸禄,宜以新钱给其冬料。”
- 诗意: 戊辰日,唐肃宗下令绛州铸造新的货币——乾元重宝大钱,这种钱币增加了重轮设计,每枚可以兑换五十文钱。同时,对于在长安的官员们,由于战争结束前未能领取俸禄,现在应使用新钱来支付冬天的生活费用。
- 注释: “更令”“铸”“加”“给”都是指政府的命令和措施。“乾元重宝”是唐朝的一种货币名称。“大钱”是一种古代货币单位。“军旅毕”指战争结束后,士兵们不再从事军事活动。
- “丁亥,以太子少保崔光远为荆、襄招讨使,充山南东道处置兵马都使;以陈、颍、亳、申节度使王仲升为申、沔等五州节度使,知淮南西道行军兵马。”
- 诗意: 丁亥日,唐肃宗任命太子少保崔光远为荆、襄招讨使,并担任山南东道处置兵马都使;同时任命陈、颍、亳、申节度使王仲升为申、沔等五州节度使,管理淮南西道的行军事务。
- 注释: “荆、襄招讨使”是一个地方性的军事指挥官名称。“山南东道处置兵马都使”是指管理这一地区的军事指挥使。“陈、颍、亳、申节度使”是唐朝设置的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分别负责当地的行政管理和军事防御。
通过以上详细解析,我们不仅能够理解文本的字面意义,还能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从而更好地把握《资治通鉴》作为历史文献的重要性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