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思明使其子朝清守范阳,命诸郡太守各将兵三千从己向河南,分为四道,使其将令狐彰将兵五千自黎阳济河取滑州,思明自濮阳,史朝义自白皋,周挚自胡良济河,会于汴州。
李光弼方巡河上诸营,闻之,还入汴州,谓汴滑节度使许叔冀曰:“大夫能守汴州十五日,我则将兵来救。”叔冀许诺。光弼还东京。思明至汴州,叔冀与战,不胜,遂与濮州刺史董秦及其将梁浦、刘从谏、田神功等降之。思明以叔冀为中书令,与其将李详守汴州;厚待董秦,收其妻子,置长芦为质;使其将南德信与梁浦、刘从谏、田神功等数十人徇江、淮。神功,南宫人也。思明以为平卢兵马使。顷之,神功袭德信,斩之。从谏脱身走。神功将其众来降。
思明乘胜西攻郑州。光弼整众徐行,至洛阳,谓留守韦陟曰:“贼乘胜而来;利在按兵,不利速战。洛城不可守,于公计何如?”陟请留兵于陕,退守潼关,据险以挫其锐。光弼曰:“两敌相当,贵进忌退,今无故弃五百里地,则贼势益张矣。不若移军河阳,北连泽潞,利则进取,不利则退守,表里相应,使贼不敢西侵,此猿臂之势也。夫辨朝廷之礼,光弼不如公;论军旅之事,公不如光弼。”陟无以应。判官韦损曰:“东京帝宅,侍中奈何不守?”光弼曰:“守之,则汜水、崿岭、龙门皆应置兵,子为兵马判官,能守之乎?”遂移牒留守韦陟使帅东京官属西入关,牒河南尹李若幽使帅吏民出城避贼,空其城。光弼帅军士运油、铁诸物诣河阳为守备,光弼以五百骑殿。时思明游兵已至石桥,诸将请曰:“今自洛城而北乎,当石桥而进乎?”光弼曰:“当石桥而进。”及日暮,光弼乘炬徐行,部曲坚重,贼引兵蹑之,不敢逼。光弼夜至河阳,有兵二万,粮才支十日。光弼按阅守备,部分士卒,无不严办。庚寅,思明入洛阳,城空,无所得,畏光弼掎其后,不敢入宫,退屯白马寺南,筑月城于河阳南以拒光弼。于是郑、滑等州相继陷没,韦陟、李若幽皆寓治于陕。冬,十月,丁酉,下制亲征史思明;群臣上表谏,乃止。
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七
历史篇章,见证兴衰荣辱
- 序言
- 背景与目的
- 编年体史书简介
- 《资治通鉴》编纂宗旨与贡献
- 第一章 概述
- 史思明起兵及其战略布局
- 朝廷对形势的反应与对策
- 军事策略与战术部署
- 第二章 朝清守卫范阳
- 史思明子朝清留守范阳
- 诸郡太守分军进发河南
- 令狐彰领兵五千自黎阳渡河
- 第三章 周挚与李详坚守汴州
- 周挚率众渡过黄河占领滑州
- 李详守城对抗史思明军队
- 周挚与梁浦等人在汴州周边活动
- 第四章 思明西攻郑州
- 乘胜之势直逼郑州
- 光弼分析战局利弊并做出决策
- 留守韦陟请求留守东京并退守潼关
- 第五章 光弼与韦损讨论洛阳防守
- 面对敌军攻势光弼的应对措施
- 韦损建议放弃东京以避其锐势
- 第六章 思明进入洛阳
- 光弼指挥军队转移至河阳
- 李若幽率领官员和百姓出城避难
- 第七章 史思明攻占洛阳后的行动
- 洛阳城空无一人,史思明不敢入宫
- 思明屯兵白马寺南建立月城以抵抗光弼
- 第八章 郑、滑等州相继陷没
- 韦陟与李若幽分别避难于陕州与河南
- 光弼在河阳组织守备并严阵以待
- 第九章 皇帝下诏亲征史思明
- 群臣上表谏止皇帝亲自出征
- 最终朝廷决定不进行亲征以避免被动局面
- 第十章 史思明继续攻城掠地
- 史思明在洛阳城外筑月城以抵御光弼
- 朝廷内部对是否再次出击存在分歧
- 第十一章 朝廷内部争议持续
- 韦陟与李若幽在陕州暂避安全
- 光弼坚守河阳准备持久战
- 第十二章 光弼筹划反攻计划
- 光弼调集兵力加强防御
- 考虑如何利用地理优势反击敌军
- 第十三章 光弼与周挚谋划反攻策略
- 光弼与周挚共同制定反攻计划
- 评估敌军动向和兵力部署情况
- 第十四章 反攻前夕的准备
- 光弼动员所有可用资源
- 周挚带领部队积极备战并侦察敌情
- 第十五章 光弼与周挚实施反攻行动
- 光弼指挥大军分两路同时进攻
- 周挚领军突破敌军防线
- 第十六章 收复失地与战后整顿
- 收复部分失地并稳固防线
- 朝廷开始总结经验教训并调整政策
- 第十七章 朝廷反思与未来展望
- 分析此次战败原因及教训
- 探讨未来战争策略与国家发展方向
- 第十八章 结语
- 总结唐朝历史上这一段重要时期
- 展望未来政治走向与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