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原令顾繇上言,元载子伯和等招权受贿,十二月,戊戌,繇坐流锦州。

自安、史之乱,国子监室堂颓坏,军士多借居之。祭酒萧昕上言:“学校不可遂废。”
◎大历元年丙午,公元七六六年
春,正月,乙酉,敕复补国子学生。

丙戌,以户部尚书刘晏为都畿、河南、淮南、江南、湖南、荆南、山南东道转运、常平、铸钱、盐铁等使,侍郎第五琦为京畿、关内、河东、剑南、山南西道转运等使,分理天下财赋。

周智光至华州,益骄横,召之,不至,上命杜冕从张献诚于山南以避之;智光遣兵于商山邀之,不获。智光自知罪重,乃聚亡命、无赖子弟,众至数万,纵其剽掠以悦其心,擅留关中所漕米二万斛,籓镇贡献,往往杀其使者而夺之。

二月,丁亥朔,释奠于国子监。命宰相帅常参官、鱼朝恩帅六军诸将往听讲,子弟皆服硃紫为诸生。朝恩既贵显,乃学讲经为文,仅能执笔辨章句,遽自谓才兼文武,人莫敢与之抗。

华原令顾繇上言,元载子伯和等招权受贿,十二月,戊戌,繇坐流锦州。
译文:华原县令顾繇上书说元载的儿子元伯和等人招揽贿赂。十二月,戊戌日,顾繇被贬为流放官。
注释:“华原令顾繇上言”指的是华原县令顾繇向上报告了元载儿子元伯和等人的贪污腐败行为。“十二月,戊戌”指的是具体的日期。“坐流锦州”意味着因此被贬为流放官员,即流放到锦州地区居住。

自安、史之乱,国子监室堂颓坏,军士多借居之。祭酒萧昕上言:“学校不可遂废。”
译文:自从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以来,国子监的殿堂已经破败不堪,许多士兵就借住在里面。国子监祭酒萧昕上奏:“不能废除学校。”
注释:“自安、史之乱”指的是唐玄宗末年发生的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国子监室堂颓坏”,国子监是唐朝的最高学府,这里指的就是其破旧的殿堂。“军士多借居之”,很多士兵都借住在这里。“祭酒萧昕上言”指的是国子监祭酒萧昕向皇帝提出了恢复学校的建议。“学校不可遂废”指的是他建议不能因为国子监的破坏就放弃教育制度。

◎大历元年丙午,公元七六六年
注释:“大历元年丙午”是指唐代宗李豫在位的大历年份(766年),“丙午”则是该年的第35天。

春,正月,乙酉,敕复补国子学生。
译文:春天,正月,乙酉日,皇帝命令重新录取国子学生的子弟。
注释:“春,正月,乙酉”指的是春季的第一个月,也就是正月。“敕复补国子学生”指的是皇帝下诏恢复选拔国子学生。

丙戌,以户部尚书刘晏为都畿、河南、淮南、江南、湖南、荆南、山南东道转运、常平、铸钱、盐铁等使,侍郎第五琦为京畿、关内、河东、剑南、山南西道转运等使,分理天下财赋。
译文:丙戌日,朝廷任命户部尚书刘晏为都畿、河南、淮南、江南、湖南、荆南、山南东道转运、常平、铸钱、盐铁等使,侍郎第五琦为京畿、关内、河东、剑南、山南西道转运等使,他们分别负责管理天下的财赋。
注释:“都畿”、“河南”、“淮南”、“江南”、“湖南”等地都是当时重要的行政区域。“山南东道转运”是管理山南地区的经济事务。“常平”是指古代的一种税收制度,用于调节市场供求关系。“铸钱”、“盐铁”是指铸造货币和控制盐铁贸易。“分理天下财赋”表示他们将负责管理和调度全国的财政资源。

周智光至华州,益骄横,召之,不至,上命杜冕从张献诚于山南以避之;智光遣兵于商山邀之,不获。智光自知罪重,乃聚亡命、无赖子弟,众至数万,纵其剽掠以悦其心,擅留关中所漕米二万斛,籓镇贡献,往往杀其使者而夺之。
译文:周智光抵达华州后更加骄横霸道,皇帝召见他但未到,于是皇帝命令杜冕跟随张献诚前往山南躲避他;周智光派兵在商山拦截他们,但未能成功。周智光意识到自己的罪过很重,于是聚集了一些逃命的流氓无产者,人数达到几万人,放纵他们抢劫抢夺以取悦他们,擅自扣押了关中运输的粮食两万斛,藩镇进贡的物资,常常杀害他们的使者并且夺取他们的财富。
注释:“周智光至华州”指的是周智光到达华州。“益骄横”,变得更加骄横。“召之,不至”意思是皇帝派人去召见他,但他没有来。“上命杜冕从张献诚于山南以避之”指的是皇帝命令杜冕跟随张献诚前往山南躲藏。“知罪重”,知道自己犯了重罪。“聚亡命、无赖子弟”,聚集了一些亡命之徒和流氓无产者。“纵其剽掠以悦其心”,放纵他们抢劫抢夺以满足他们的私欲。“擅留关中所漕米二万斛”,强行扣留了关中的粮食两万斛。“籓镇贡献”,藩镇进贡的物资。“往往杀其使者而夺之”,常常杀害他们的使者并夺取他们的财物。
赏析:这首诗记录了唐朝安史之乱后的一段历史事件。主要讲述了周智光因骄横跋扈、贪赃枉法而被朝廷追捕,最后被捕的经历。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官场的腐败和社会的混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