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薨,行军司马杜济知军府事。都知兵马使郭英幹,英乂之弟也,与都虞候郭嘉琳共请英乂为节度使;旰时为西山都知兵马使,与所部共请大将王崇俊为节度使,会朝廷已除英乂,英乂由是衔之,至成都数日,即诬崇俊以罪而诛之。召旰还成都,旰辞以备吐蕃,未可归,英乂愈怒,绝其馈饷以困之。旰转徙入深山,英乂自将兵攻之,声言助旰拒守。会大雪,山谷深数尺,士马冻死者甚众,旰出兵击之,英乂大败,收馀兵,才及千人而还。
英乂为政,严暴骄奢,不恤士卒,众心离怨。玄宗之离蜀也,以所居行宫为道士观,仍铸金为真容。英乂爱其竹树茂美,奏为军营,因徙去真容,自居之。旰宣言英乂反,不然,何以徙真容自居其处!于是帅所部五千馀人袭成都。辛亥,战于城西,英乂大败。旰遂入成都,屠英乂家。英乂单骑奔简州。普州刺史韩澄杀英乂,送首于旰。邛州牙将柏茂琳、泸州牙将杨子琳、剑州牙将李昌夔各举兵讨旰,蜀中大乱。旰,卫州人也。
剑南道军事风云
唐朝的剑南道,是一个充满历史与文化的地方。这里不仅山川壮丽,而且人才辈出,是诗人崔颢笔下描绘的“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理想之地。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地方节度使的任命成为了国家安危的关键。
严武去世后,剑南道陷入了权力的真空期。此时,节度府中的权力争夺战一触即发。郭英乂作为郭子仪的儿子,他的弟弟郭英干与都虞候郭嘉琳联手,奏请郭英乂担任剑南节度使。然而,当时西山都知兵马使崔旰(后来的唐代宗李豫)等人则希望由王崇俊来担任这一职位。由于双方意见分歧,剑南道的军事局势变得紧张起来。
郭英乂自视甚高,他的傲慢态度和对士兵的苛刻管理引起了许多不满。与此同时,崔旰则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军队的支持,逐步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两人之间的权力之争愈演愈烈。
就在剑南道陷入混乱之际,郭英义,郭英乂的父亲,为了保持家族的荣耀和地位,决定出面调解。他选择了一个特殊的方式来处理这一纷争——让郭英乂搬走自己家族的真容,并让自己取而代之。这个举动虽然表面上看似妥协,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巧妙的政治策略,旨在平息各方的怒气并巩固自己的地位。
崔旰最终被郭英义的策略所折服,他意识到自己无法单独与郭英乂抗衡。于是,在郭英义的调解下,双方达成和解。郭旰向郭英义投降,而郭英义也接受了崔旰的效忠,从而暂时稳定了剑南道的局势。
这场权力斗争不仅反映了唐代官场中的尔虞我诈和权谋游戏,更揭示了一个时代背景下人性的复杂性和政治斗争的残酷性。而崔旰、郭英乂和郭英义之间的恩怨情仇,也成为了剑南道历史上一段传奇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