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己亥朔,赦天下。
西川节度使崔宁、永平节度使李勉并同平章事。
诏:“天下冤滞,州府不为理,听诣三司使,以中丞、舍人、给事中各一人,日于朝堂受词。推决尚未尽者,听挝登闻鼓。自今无得复奏置寺观及请度僧尼。”于是挝登闻鼓者甚众。右金吾将军裴谞上疏,以为:“讼者所争皆细故,若天子一一亲之,则安用吏理乎!”上乃悉归之有司。
制:“应山陵制度,务从优厚,当竭帑藏以供其费。”刑部员外郎令孤峘上疏谏,其略曰:“臣伏读遗诏,务从俭约,若制度优厚,岂顾命之意邪!”上答诏,略曰:“非唯中朕之病,抑亦成朕之美,敢不闻义而徙!”峘,德棻之玄孙也。
庚子,立皇子诵为宣王,谟为舒王,谌为通王,谅为虔王,详为肃王。乙巳,立皇弟乃为益王,傀为蜀王。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五·唐纪四十一
译文:六月一日,唐肃宗下诏大赦天下。西川节度使崔宁、永平节度使李勉同时担任同平章事。皇帝下诏:“全国的冤狱积压,州府不处理,听任百姓到三司使处陈述,由中丞、舍人、给事中各一人,每天在朝堂上接受诉讼。对于还没有判决清楚的案件,可以敲登闻鼓。”于是敲登闻鼓的人很多。右金吾将军裴谞上疏说:“百姓所争的都是些小事,如果天子一一亲自审理,那么官吏还有什么用呢!”肃宗就把这些案件都交给有司处理。
赏析:此诗反映了唐代宗时期的政治状况。大历九年(774年),唐代宗在位期间,由于连年战乱和天灾,国库空虚,民生凋敝。在这种情况下,皇帝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社会矛盾,如赦免天下、减轻税赋、减免徭役等。同时,皇帝也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稳定人心,如下诏大赦、减轻刑罚、鼓励农业生产等。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因此,此诗既反映了唐朝晚期的内忧外患,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矛盾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