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榷天下酒,惟西京不榷。
二月,戊午,李惟岳所署定州刺史杨政义降。时河北略定,惟魏州未下。河南诸军攻李纳于濮州,纳势日蹙。朝廷谓天下不日可平。甲子,以张孝忠为易、定、沧三州节度使,王武俊为恒冀都团练观察使,康日知为深赵都团练观察使,以德、林二州隶硃滔,令还镇。滔固请深州,不许,由是怨望,留屯深州。王武俊素轻张孝忠,自以手诛李惟岳,功在康日知上,而孝忠为节度使,己与康日知俱为都团练使,又失赵、定二州,亦不悦。又诏以粮三千石给硃滔,马五百匹给马燧。武俊以为朝廷不欲使故人为节度使,魏博既下,必取恒冀,故先分其粮马以弱之,疑,未肯奉诏。
田悦闻之,遣判官王侑、许士则间道至深州,说硃滔曰:“司徒奉诏讨李惟岳,旬朔之间,拔束鹿,下深州,惟岳势蹙,故王大夫因司徒胜势,得以枭惟岳之首,此皆司徒之功也。又天子明下诏书,令司徒得惟岳城邑,皆隶本镇。今乃割深州以与日知,是自弃其信也。且今上志欲扫清河朔,不使蕃镇承袭,将悉以文臣代武臣。魏亡,则燕、赵为之次矣;若魏存,则燕、赵无患。然则司徒果有意矜魏博之危而救之,非徒得存亡继绝之义,亦子孙万世之利也。”又许以贝州赂滔。滔素有异志,闻之,大喜,即遣王侑归报魏州,使将士知有外援,各自坚。又遣判官王郅与许士则俱诣恒州,说王武俊曰:“大夫出万死之计,诛逆首,拔乱根,康日知不出赵州,岂得与大夫同日论功!而朝廷褒赏略同,谁不为大夫愤邑者!今又闻有诏支粮马与邻道,朝廷之意,盖以大夫善战无敌,恐为后患,先欲贫弱军府,俟平魏之日,使马仆射北首,硃司徒南向,共相灭耳。硃司徒亦不敢自保,使郅等效愚计,欲与大夫共救田尚书而存之。大夫自留粮马以供军;硃司徒不欲以深州与康日知,愿以与大夫,请早定刺史以守之。三镇连后,若耳目手足之相救,则它日永无患矣!”武俊亦喜,许诺,即遣判官王巨源使于滔,且令知深州事,相与刻日举兵南向。滔又遣人说张孝忠,孝忠不从。
诗句一: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七·唐纪四十三
译文:重新垄断了天下的酒,唯独西京城没有被垄断。
注释: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唐朝建立到五代十国的历史。卷二百二十七是指这本书中的第27卷,而唐纪四十三是该卷中的某一章节。
诗句二:二月,戊午,李惟岳所署定州刺史杨政义降。
译文:二月,戊午日,李惟岳所任命的定州刺史杨政义投降。
注释:戊午指的是农历日期,通常用于表示具体的日子,这里特指二月的一个日子。
诗句三:李惟岳所署定州刺史杨政义降。时河北略定,惟魏州未下。
译文:李惟岳所任命的定州刺史杨政义投降。当时,河北基本平定,只有魏州尚未攻下。
注释:时河北略定,惟魏州未下,说明河北大部分地区已经被平定,只剩下魏州还未攻下。
诗句四:河南诸军攻李纳于濮州,纳势日蹙。
译文:河南的军队在濮州攻打李纳,李纳的势力日渐衰弱。
注释:濮州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濮阳市,这里提到的濮州是李纳据守的地方。
诗句五:朝廷谓天下不日可平。甲子,以张孝忠为易、定、沧三州节度使,王武俊为恒冀都团练观察使,康日知为深赵都团练观察使,以德、林二州隶硃滔,令还镇。
译文:朝廷认为天下很快就可以平定。甲子日,任命张孝忠为易州、定州和沧州三州的节度使,王武俊为恒州、冀州和观察使,康日知为深州和赵州的都团练观察使,将德州和林州隶属于朱滔,让他返回自己的镇所。
注释:易州、定州和沧州三州指的是今天的河北省部分区域。张孝忠、王武俊、康日知和朱滔分别是当时的四位地方官员。
诗句六:滔固请深州,不许,由是怨望,留屯深州。
译文:朱滔坚决请求要深州,朝廷没有答应,所以他心生怨气,留在深州。
注释:由是怨望,留屯深州,这里的“由是”表示因此,因为朝廷没有答应他的要求,他心生不满并留在了深州。
诗句七:王武俊素轻张孝忠,自以手诛李惟岳,功在康日知上,而孝忠为节度使,己与康日知俱为都团练使,又失赵、定二州,亦不悦。
译文:王武俊一向瞧不起张孝忠,他认为自己的功劳比康日知大,但现在他却成为了节度使,自己和康日知道都担任了都团练使,又失去了赵州和定州两座城池,因此心中也不高兴。
注释:王武俊一向瞧不起张孝忠,他认为自己的功劳比康日知大。
诗句八:又诏以粮三千石给硃滔,马五百匹给马燧。
译文:朝廷又下令给朱滔提供三千石粮食,给马燧提供五百匹马。
注释:诏,皇帝的命令;粮三千石给硃滔,马五百匹给马燧。
诗句九:武俊以为朝廷不欲使故人为节度使,魏博既下,必取恒冀,故先分其粮马以弱之,疑,未肯奉诏。
译文:王武俊认为朝廷不想让旧臣出任节度使,魏博已经平定,朝廷一定会夺取恒州和冀州,所以先分配给他们粮食和马匹来削弱他们的实力,怀疑朝廷的意图,所以不愿接受朝廷的命令。
注释:朝廷不想要原来的大臣出任节度使,魏博已经平定,朝廷一定夺取恒州和冀州。
诗句十:田悦闻之,遣判官王侑、许士则间道至深州,说硃滔曰:“司徒奉诏讨李惟岳,旬朔之间,拔束鹿,下深州,惟岳势蹙,故王大夫因司徒胜势,得以枭惟岳之首,此皆司徒之功也。又天子明下诏书,令司徒得惟岳城邑,皆隶本镇。”
注释:田悦听闻后,派遣判官王侑和许士则从小路到达深州,劝说朱滔说:“司徒奉诏讨伐李惟岳,十天之内,拔除束鹿县并占领深州。李惟岳势力衰退,因此王大夫依靠司徒胜利的形势,终于斩杀了李惟岳的首级。这些都归功于司徒您的功劳。况且皇上已经明确下达诏令,让司徒您接管李惟岳的城镇和土地,这些全部都属于您的领地。”
注释:田悦听闻后,派遣判官王侑和许士则从小路到达深州,劝说朱滔说:“司徒奉诏讨伐李惟岳,十天之内,拔除束鹿县并占领深州。李惟岳势力衰退,因此王大夫依靠司徒胜利的形势,终于斩杀了李惟岳的首级。这些都归功于司徒您的功劳。”又说将束鹿县的土地赐予朱滔作为封赏。
诗句十一:又许以贝州赂滔。滔素有异志,闻之,大喜,即遣王侑归报魏州,使将士知有外援,各自坚。
译文:又许以贝州贿赂朱滔。朱滔一直有篡夺皇位的想法,听说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随即派遣王侑回报魏州,让将士们知道有外援,使他们更加团结。
注释:又许以贝州赂滔。贝滔素有异志,闻之大喜,即遣王侑归报魏州,使将士知有外援,各自坚。贝州贿赂朱滔。朱滔一直有篡夺皇位的想法,得知此事非常高兴。
诗句十二:又遣判官王郅与许士则俱诣恒州,说王武俊曰:“大夫出万死之计,诛逆首,拔乱根,康日知不出赵州,岂得与大夫同日论功!而朝廷褒赏略同,谁不为大夫愤邑者!今又闻有诏支粮马与邻道,朝廷之意,盖以大夫善战无敌,恐为后患,先欲贫弱军府,俟平魏之日,使马仆射北首,硃司徒南向,共相灭耳。朱司徒亦不敢自保,使郅等效愚计,欲与大夫共救田尚书而存之。大夫自留粮马以供军;硃司徒不欲以深州与康日知,愿与大夫,请早定刺史以守之。三镇连后,若耳目手足之相救,则它日永无患矣!”武俊亦喜,许诺,即遣判官王巨源使于滔,且令知深州事,相与刻日举兵南向。滔又遣人说张孝忠,孝忠不从。
译文:又派遣判官王郅和许士则一同前往恒州,劝说王武俊说:“大夫冒着生命危险制定计划,诛杀叛逆首领李惟岳,清除乱党的根源;康日知不出赵国州,怎能和大夫同时论功?但是朝廷的赏赐大致相同,谁不为大夫感到愤慨呢!今天又听说有诏令拨出粮食和马匹供给邻近的道州,朝廷的目的是想让你的军队强大起来,恐怕成为后患。你先把军队训练好,等到平定魏州之后,派你的副将马燧向北进军,朱滔向南进军,共同消灭敌军。朱滔也不敢独自保全自己,派遣王郅等人献计献策,希望与你一起救援田尚书并保住他。你保留粮食和马匹供应军队;朱滔不想让深州给康日知,愿意和你一起管理深州的事情;请早日确定刺史来守卫深州。三个藩镇联合之后,就像眼睛和耳朵、手脚互相救助一样,那么将来就永无忧虑了!”王武俊也很高兴,答应了下来。接着派遣判官王巨源到朱滔那里去,并且命令他了解深州的情况,和他一起约定日期举兵南下。朱滔又派人对张孝忠实地游说,但张孝忠没有同意。
诗句十三:建中二年(辛酉)九月丙寅,以浙江东、西观察使、苏州刺史韩滉为润州刺史、浙西观察使。
译文:唐德宗建中二年(辛酉)九月丙寅日,以浙江东部和西部观察使、苏州刺史韩滉为润州刺史、浙西观察使。
注释:①建中:唐德宗李适的年号。②九月丙寅:古代历法用干支记月名。 丙寅是干支历法的第九天。③以浙江东、西观察使、苏州刺史韩滉为润州刺史、浙西观察使:这是唐代的一段历史记载。
诗句十四:建中三年(壬申),四月乙亥,以御史大夫崔宁为户部侍郎、平章事(右仆射)。
译文:建中三年(壬申)四月乙亥日,以御史大夫崔宁为户部侍郎、平章事(右仆射)。
注释:建中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