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俊以孟华为司礼尚书,华竟不受,呕血死。以兵马使卫常宁为内史监,委以军事。常宁谋杀武俊,武俊腰斩之。武俊遣其将张终葵寇赵州,康日知击斩之。
李希烈帅所部兵三万徙镇许州,遣所亲诣李纳,与谋共袭汴州。遣使告李勉,云已兼领淄青,欲假道之官。勉为之治桥、具馔以待之,而严为之备。希烈竟不至,又密与硃滔等交通,纳亦数遣游兵渡汴以迎希烈。由是东南转输者皆不敢由汴渠,自蔡水而上。
十二月,丁丑,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时硃滔等与官军相拒累月,官军有度支馈粮,诸道益兵,而滔与王武俊孤军深入,专仰给于田悦,客主日益困弊。闻李希烈军势甚盛,颇怨望,乃相与谋遣使诣许州,劝希烈称帝,希烈由是自称天下都元帅。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二十七 · 唐纪四十三
武俊以孟华为司礼尚书,华竟不受,呕血死。王武俊任命兵马使卫常宁为内史监,将军中事务委托给他。卫常宁谋杀武俊,武俊腰斩之。武俊遣其将张终葵寇赵州,康日知击斩之。李希烈帅所部兵三万徙镇许州,遣所亲诣李纳,与谋共袭汴州。派遣使者告李勉,云已兼领淄青,欲假道之官。勉为之治桥、具馔以待之,而严为之备。希烈竟不至,又密与硃滔等交通,纳亦数遣游兵渡汴以迎希烈。由是东南转输者皆不敢由汴渠,自蔡水而上。
十二月丁丑,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时朱滔等与官军相拒累月,官军有度支馈粮,诸道益兵,而滔与王武俊孤军深入,专仰给于田悦,客主日益困弊。闻李希烈军势甚盛,颇怨望,乃相与谋遣使诣许州,劝希烈称帝,希烈由是自称天下都元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唐朝末年,地方军阀割据一方,相互争斗,争夺天下的历史画面。诗中通过王武俊和李希烈两位主要人物的冲突和斗争,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生活的困苦。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悲壮和无奈。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战争场景的生动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整首诗语言精炼,结构紧凑,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翻译这首诗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诗句中的“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七·唐纪四十三”需要转换为现代汉语表达形式。
- “以兵马使卫常宁为内史监”中的“以”字应译为“任命”,表示王武俊对卫常宁的任命。
- “华竟不受,呕血死”中的“竟”字可以省略或根据上下文进行解释,但整体意义应保持原意不变。
- “康日知击斩之”中的“击”字可译为“击败”,“斩之”则直接翻译为“斩杀”。
- “由是东南转输者皆不敢由汴渠”中的“由是”可以翻译为“因此”,“转输者”应理解为“运输物资的人”或“物资转运人”。
- “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中的“李希烈”应译为“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中“称”可以译为“宣称”,“太尉”、“建兴王”则分别对应英文中的”Premier”(首席将军)、”King”(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