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问计于卢杞,对曰:“希烈年少骁将,恃功骄慢,将佐莫敢谏止。诚得儒雅重臣,奉宣圣泽,为陈逆顺祸福,希烈必革心悔过,可不劳军旅而服。颜真卿三朝旧臣,忠直刚决,名重海内,人所信服,真其人也!”上以为然。甲午,命真卿诣许州宣慰希烈。诏下,举朝失色。
真卿乘驿至东都,郑叔则曰:“往必不免,宜少留,须后命。”真卿曰:“君命也,将焉避之!”遂行。李勉表言:“失一元老,为国家羞,请留之。”又使人邀真卿于道,不及。真卿与其子书,但敕以“奉家庙,抚诸孤”而已。至许州,欲宣诏旨,希烈使其养子千馀人环绕慢骂,拔刃拟之,为将剸啖之势。真卿足不移,色不变。希烈遽以身蔽之,麾众令退,馆真卿而礼之。希烈欲遣真卿还,会李元平在座,真卿责之,元平惭而起,以密启白希烈。希烈意遂变,留真卿不遣。
诗句:
上问计于卢杞,对曰:“希烈年少骁将,恃功骄慢,将佐莫敢谏止。诚得儒雅重臣,奉宣圣泽,为陈逆顺祸福,希烈必革心悔过,可不劳军旅而服。” 颜真卿三朝旧臣,忠直刚决,名重海内,人所信服,真其人也!
译文:
唐文宗询问大臣卢杞如何劝降李希烈。卢杞回答说:“李希烈虽然年轻勇猛,但依仗自己的功劳骄慢不敬,身边的将领和幕僚都不敢进言规劝。如果能有位德高望重的儒者来劝导李希烈,说明逆顺的利害关系,相信他一定会改邪归正,不再叛逆。这样的人是不需要动用军队就能使他心悦诚服的。” 文宗认为这个建议很好。
关键词注释:
- 资治通鉴: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战国至五代的历史变迁。
- 卷二百二十八:这是《资治通鉴》的某一卷的编号,表示该卷的内容是从第二百八十二日开始记录的。
- 唐纪四十四:这是《资治通鉴》中的唐朝纪年,第四十四卷记录的是唐朝的第44位皇帝。
- 上:指唐文宗(唐宣宗),他是唐朝的第四代皇帝,即唐宣宗。
- 卢杞:字子美,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官员,曾任宰相等职位。
- 希烈:即李希烈,唐朝末年的将领,后成为反叛势力的代表人物。
- 儒雅重臣:指具有儒家文化修养且地位尊贵的大臣。
- 宣圣泽:宣扬圣人的教化和恩泽。
- 颜真卿:字清臣,是中国唐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政治家、军事家,被尊为“颜鲁公”,他的书法被称为“颜体”。
- 三朝旧臣:指在唐朝三个朝代中都有担任过官职的大臣。
- 忠直刚决:形容人忠诚正直,做事果断坚决。
- 名重海内:名声广布天下。
- 李元平:唐朝时期的另一位官员,可能与颜真卿有某种关联或冲突。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唐朝晚期,文宗皇帝向宰相卢杞征求如何劝降叛乱将领李希烈的策略。卢杞提出的策略强调了利用道德力量去感化人心的重要性,这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对于处理叛乱问题的一种思考方式。颜真卿作为前朝的忠臣,他在诗中提到自己的名字和身份,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效力的决心,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坚定支持。诗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忠诚与背叛的看法,以及不同立场下人们的行为选择。